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胡舒立打造新杂志获联想弘毅投资 个人持股5%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09/12/1 16:54:06   
>> 相关新闻链接
·海外并购 “障眼法”:中石化内外“大跃进” ·迪拜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
·"十二五"的人口视角:中国人口问题远不止"人数"问 ·哥本哈根"碳减排"谈判在即 保定成外媒关注热点
·国务院批复澳门填海造地360余公顷 ·王一鸣:未来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与转型
·郭田勇:经济政策当且战且退 ·中国企业应在“做长”上落足工夫
·以房地产当支柱能撑多久? ·补贴入税针对国企? 专家:希望照顾中低收入者

幕后

编辑权控制上矛盾日渐激化

目前,公众把《财经》的人事震荡的直接原因指向了联办与原《财经》管理团队在编辑权控制上的矛盾。

胡舒立在11年前接手这本原来为《证券市场周刊》周末版的刊物时,与王波明有过约定,一是每年200万元的预算,二是联办不能干涉采编工作。在“独立、独到、独家”的新闻理念下,《财经》一步步成为了中国媒体界的奇迹。

据已经辞职的《财经》工作人员透露,联办在今年7月发给《财经》一份正式文件,要求:“退回财经领域,正面报道为主”。《财经》杂志每期封面报道的题目,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对于非财经领域(政治、社会、非财经领域的涉外报道等)的重大新闻报道,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对财经领域的重要负面报道,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这一系列限制无疑是胡舒立难以接受的。

而据记者了解,胡舒立与联办更大的矛盾出现在对《财经》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这一矛盾早已潜伏多年。

近几年,深谙海外媒体发展动向的胡舒立一直力图把《财经》从一个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推进,包括《财经网》的推出,以及坚持《财经网》的原创性。据透露,在这条道路上,胡舒立一直希望能够整合联办下属的资源,比如和讯网,但这一想法在联办内部错综复杂的人事体系中碰壁。

此外,胡舒立还希望能够通过《财经》这一平台,建立一个英文通讯社,向海外提供英文经济资讯,据消息人士透露,对于这一计划,小超人李泽楷很有兴趣。这一系列计划引起了联办的警惕。

对于联办来说,《财经》是一只年下0.5亿利润的金蛋。但对于个性强势的双方来说,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

前景

经济杂志类商业模式日渐式微?

“胡舒立是《财经》的灵魂,灵魂都出窍了,《财经》也死了。”许多读者在网络上留言,而众人也关注着后胡舒立时代《财经》的命运。

“为什么这么多人跟着胡舒立走,这是因为对胡舒立新闻理念的认同,虽然《财经》的员工待遇只能算中等,但我们的报道要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给了大家事业认同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财经》记者说。

“应当说《财经》是靠揭黑起家的,经济杂志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胡舒立创造的。但我们看到在目前的时代,经济杂志这类商业模式已经日渐式微。美国《商业周刊》最高峰时一年的订费是40美元,发行五六十万份,但最终几百万美元就廉价卖了。所以不管是《财经》还是胡舒立新办的杂志,它究竟能够取得多少市场,前景并不明朗。”一位业内专家说。

观点交锋

最专业?少有广告大户打招呼

这是我见到中国最专业的记者,在新闻理念、新闻操作手法上都是最好最强的。《财经》有规定,记者要少去参加发布会,尽可能不要拿车马费,这样你的精力就不会受车马费的牵引,也不会为了车马费去应付一篇稿子。《财经》实行的是年薪制,这样记者就不会在字数、稿费这个框框里打转,大家都会贡献自己的资源。还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在《财经》你感觉不到经营人员的存在,而其他媒体采编部门经常会收到各种招呼,特别是涉及房地产商等广告大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财经》记者

不公平?她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 胡舒立率领她的团队出走,无可厚非,去追求自己的新闻理念,追求团队利益的更大实现,追求商业上的更大成功,都是正常的。中国的经济界企业界天天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但有一点不公平,那就是胡舒立打的旗帜,用的策略,她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

事实上,联办一直在捍卫财经话语权的独立,而联办为财经带来的金融界资源,也是《财经》起家的重要基石。

——一位接近联办高层的人士

舒立其人:

媒体是大众利益的看门狗

胡舒立1953年出身于新闻世家。她的祖辈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她的外公胡仲持,是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她的母亲曾任《工人日报》编辑。1982年胡舒立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后接受美国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进行五个月的访问。

1992年胡舒立在《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发展经济学。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10月号刊出封面文章《基金黑幕》,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

2001年《财经》刊出“股市忧思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银广夏陷阱”等重点报道。其“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锋芒毕露的报道,一度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大地震。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2003年《财经》凭借SARS系列调查报道,获“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

在胡舒立的新闻理想中,媒体不过就是大众利益的看门狗,社会分工就是舆论监督,这个社会有喜鹊,也必须有啄木鸟。胡舒立说:《财经》就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