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上海人对阳澄湖大闸蟹情有独钟,既然寄寓上海有年,也就入乡随俗,拎了袋子去小菜场挑蟹。菜场里标明“阳澄湖大闸蟹”的摊头相连,然而价目表上差距不小,哪个是正宗的?咬咬牙,选了最贵的,一边还嘲笑自己,简直就像一部电影中的台词:“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打算再配些生姜,便拎着蟹到了蔬菜摊。摊主打量着我手中的蟹们摇头:“正宗的要青背白肚金毛,你看这蟹的肚子黄哈哈的!——不过别说是我说的。喏,那边的摊头才正宗!”我半信半疑,又去“正宗”的摊上买了一串。晚上,特地两种蟹各烧了几只,但感觉都不像从前吃过的阳澄湖蟹——蟹肉是有一种甜丝丝香味儿的。
吃完蟹翻开报,一行标题赫然在目:阳澄湖大闸蟹“一条龙造假”,正宗蟹连1%也不到。原来,外地螃蟹去阳澄湖洗个澡,就算登了龙门;甚至买个防伪戒指,往外地蟹爪子上一套——连螃蟹造假也形成了规模产业。
罢了,看来是被忽悠了。向朋友抱怨,反被嘲笑:超过99%的蟹属于以次充好,高价出售,你想这利润够多么丰厚,仿冒风险成本又极低,当然趋之若鹜。无利不起早啊!
看来,市场上假冒伪劣者的存在逻辑极充分啊!马克思早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就能让人疯狂,有50%会让人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就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难道,我们只能坐视谋利的“疯狂”,坐视法律被“践踏”?
这话,让我联想到重庆谢才萍涉黑涉赌案,还有湖北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牺牲后被“绑尸要价”的情景。事实上,重庆的谢才萍与湖北无良打捞公司的老板陈波等,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另一可憎版本。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