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为“1.6L排量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3.0L以上排量车型购置税比例上调5%”,本来应该是偏好大排量的豪华车制造商的克星,但奔驰好像未卜先知,从去年9月北京奔驰引进排量为2.0L的奔驰C200K开始,在中国密集投放了G级、B级、Smart、新E级、S级在内的十多款不同级别的新车,使其车型款式数目增加到四十多款。这种推新品的速度,就连最早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大众汽车也无法企及。其中排量在3.0L及3.0L以下的车型比例超过60%。
这种策略看似走运,当然也离不开对市场中远期大势的正确判断,所有产品的投放,都需要前期就已经打好提前量。相比之下,有些公司就没那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因缺少3.0L以下排量的车型,一直增速极快的雷克萨斯在中国一度出现负增长,其最新用来救场的ES240虽然填补了产品在3.0L以下的空白,但却已经失去先机。
购置税鼓励这种事一般难以预测,但总还有许多事情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当前汽车业必做的功课之一,就是对细分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一招鲜吃遍天下那一套早就过时了。遗憾的是奔驰前些年在这门功课中缺课了,1990年代奔驰进攻美国市场时,竟然没有发现喜欢在车上喝咖啡的美国人还需要杯座。如今,中国人需要的东西更多,他们喜欢更宽敞、感觉豪华的后排座椅,带有更先进的娱乐和气候控制系统等享受设施。在中国,许多高阶层的买家都有私人司机,只在周末才会自己开车。这类客户通常都是三四十岁,比其他地方的客户年轻得多。他们喜欢浅色调的内饰,比如说浅棕色,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客户青睐的浓重的黑色和灰色。麦尔斯马上就体会到了。
就在麦尔斯赴任中国的当天,蔡澈和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宣布了国产车型奔驰E级上市。虽然E级车丰富了奔 驰在中国的产品线,但却因为偏高的价格(比同级别的奥迪和宝马车型高出至少2万元),以及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宽阔后排空间的特殊需求(当时奥迪和宝马已推出专门投放中国市场的加长版奥迪A6L和宝马530Li),在上市后一直销量惨淡,两款车的月均销量均不足千辆,与竞争对手奥迪和宝马的差距明显。
奔驰迅速决定在德国研发加长10CM的E级车,但形势已经被动,为了杜绝后患,这家公司真正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细致摸索。“我们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通过调研发现,在今年的中国市场,燃油经济性可能是大家对产品的一个需求点之一,于是便根据这个调研结果制定了加大小排量车型投放力度的产品策略。”奔驰中国销售与市场总经理赫博说。
可是,在经济低迷时投放新产品,不仅会增加相应的宣传、推广费用和人员投入,而且还要面临更大的失败风险。但是,当麦尔斯和奔驰中国的管理团队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递送到蔡澈手中的时候,这位正在挖空心思削减开支的铁腕管理者,却立刻同意给予麦尔斯更大的支持,而不是缩减奔驰中国的预算。
这个调研报告由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实施和采写。这个部门设在奔驰中国销售市场部的下面,是在麦尔斯出任奔驰中国总裁后才设立的。在推出任何一款全新的产品之前,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会找不同的客户样本(包括奔驰的老用户和潜在用户),都进行抽样调查。
在调查访谈的同时,奔驰的调研人员还有一个新职责,就是打探竞争对手的情报。他们经常呆在高档社区或者高端人群经常出没的地方,甚至竞争对手的销售网点里,观察和倾听竞争对手的用户对豪华车的看法,问一些诸如“为什么选择其他品牌而不是奔驰”的问题,总结竞争品牌打动客户的优点,并写成报告反映给市场销售部门及德国总部,为下一步的产品策略提供参考。
在奔驰中国工作多年的一位员工说,管理层和市场调研部门去各地调研的密集程度,是麦尔斯到来之前从未见到的。“以前管理层来内地叫出差,住不了几天就回香港了。”她说。现在,包括麦尔斯在内的管理层,一年中有300天呆在内地。
从2008年6月开始,奔驰中国从亮马河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望京戴姆勒大厦,楼下就是一家北星行4S店。北星行是奔驰在北京最大的经销商。一位销售顾问说,他经常看到奔驰中国的领导在店内转悠,观察购车者的购买行为,有时一蹲就是一个小时。
如此倾听市场的结果,是让公司在中国少犯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最近,奔驰刚刚把其即将引入中国的一款排量为2.5L的E250车型悄然更名为E260。通常,奔驰汽车尾部右侧的三位阿拉伯数字代表的是这款车的发动机排量,如C200中的200,对应的排量是2.0L。
来自奔驰中国内部的消息说,更换名称是基于对语意问题的研究—在中国,250并不是一个动听的数字,奔驰不希望这款中型车刚一上市就授人以笑柄。
不过要想更讨人喜欢,光是知道躲躲闪闪可不行。真正进取的公司总是懂得迎合潮流,然后加以创新。奔驰以前在中国并没有设计中心这样的机构,总部或其它地区的设计师只能对着一堆枯燥的数据来冥想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对这个需要设身处地寻找灵感的领域来说,这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与其闭门造车,何不干脆到中国一游?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