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无论是从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特殊属性)、还是从眼下全球经济恢复的程度上来看,局部地、短期地出现增长反弹是不足为奇的,而复苏与否,还得观察这个“反弹”是否已经呈现出了周期性、长期性。因此,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境地,笔者仅将其描述为出现了“政策性的强劲的反弹”,而不认为已经出现了“市场性的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经济增势的强劲反弹,是建立在去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基数较低这一基础上的。而从全球视角观之,单靠投资“单引擎”,中国经济也难言能在短期内一枝独秀地率先复苏。
一方面,世界经济的未来仍然处于不确定性。在周边环境整体疲软的境况下,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国内产能依然过剩的中国经济很难找到很好的国际市场买单者,中国的生产只能寄望于本就不顺畅、不完善的内销渠道和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投资引擎虽然马力十足,但更多地体现在政府自己买单的基建项目上,这不仅难以加速生产—信贷—消费这个链条的耦合与互动,而最致命的是,这种模式容易招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通胀压力。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也表明,CPI和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物价降幅收窄已在开始强化通胀的预期。
审慎与顾虑固然重要,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同样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投资“单引擎”所可能带来的力度失衡、方向偏差,眼下中国经济需要切实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增长模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变到消费驱动型。但需要补充的是,建设一个消费驱动型的国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作此战略考量的同时,短期政策也需纲目清晰——在经济尚未明确复苏之前,不宜过快退出此前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 郑春峰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