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猛于虎
半月谈记者在河北、安徽等地调查发现,类似高阳县的耕地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抛荒和土地耕种效率下降是目前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普遍表现。
安徽省凤阳县农委主任许华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大部分田地由出不去的老人或妇女"兼业"耕种,受体力及文化素质等多方限制,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强,不少人满足于按照传统习惯种"随意田",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升。以安徽近年来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为例,目前全省小麦高产攻关田块亩产最高可达700公斤,而全省平均的小麦亩产却只有330公斤左右,土地的种植效益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近年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成为导致耕地隐性流失的重要原因。记者最近在安徽一些地方采访发现,受去年以来油菜籽价格下跌的影响,今秋安徽农民油菜籽种植意愿有所下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民抛荒不种的现象。在油菜主产区全椒县,为了避免农民不种油菜撂荒土地,该县农业部门特地准备了6万亩的绿肥种,免费提供给农民。
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各地为满足城镇建设和工业项目用地需要,相继推出的复垦地1∶1置换建设用地的所谓"耕地占补平衡",成为隐性土地流失的新渠道。
自2004年以来,河北省沧州市为缓解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短缺,对上百个废弃砖瓦窑占地进行整理,上万亩废弃地复垦后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移"向指标不足的工业区。位置较好的直接征用,位置偏远的复垦后让当地农民耕种,按照复垦同等面积在集中的工业区征用。"占一补一",表面上看保持了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然而,由于复垦地与置换地质量不对等,所谓的"平衡"隐藏诸多问题。吴桥县管庄村村民葛世路说,占地300多亩的废弃砖瓦窑复垦后,村民都种上了棉花,但由于土质难以恢复,长势比好耕地差不少。
以吴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省里给这个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四五十亩,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县里已复垦包括管庄村在内的10个砖瓦窑,在开发区置换出用地指标911亩,为14个项目提供了土地。同样在泊头市工业区,省里给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很有限,而偏远农村的废弃砖瓦窑占地很难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复垦置换"成为当地解决难题的出路。已经置换用地指标区1200亩,使得工业区新增项目32个。
记者在安徽一些地方调查发现,安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理在推动土地资源整合、节约用地的同时,也存在着造成耕地隐性流失的风险。在一些实施村庄整治的项目点,村民和干部表示,复垦的宅基地"地力"下降,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达到现有耕地的"地力"水平,因此,复垦土地在短期内产量很难达到良田的水平。
"现在各地都把村庄整治集中居住节约出的耕地指标作为弥补城市建设占地的途径,但是必须看到通过农村宅基地复耕出的土地质量与城市建设所占的耕地质量差别较大,这样的'占一补一'实际潜藏着耕地隐性流失的风险。"一位基层农业干部担忧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