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私募风控人士曝行业内幕:大量纯信用贷款被包装成低风险固收产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19/7/10 10:00:04   
>> 相关新闻链接
·区块链“资金盘”骗局:花式奖励“拉人头” ·网络交友骗局多发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里的"美丽陷
·增加有效投资 防范债务风险 ·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网络“炒汇”不合法 “七种骗术”须谨防 ·“以房养老”骗局,老人过亿的房子,只换了5099
·8年时间 他从公司“掏走”近亿元 ·居民新增短贷创历史新高 消费贷快增背后风险需警
·网红“减肥笔”风险几何? ·金融理财类APP混杂“李鬼” 四成存隐私窃取风险

私募风控人士曝行业内幕:大量纯信用贷款被包装成低风险固收产品

“我的印象里,此类业务2013年开始出现,2014年慢慢发展,2015-2016前后突然爆发,整个市场都在做供应链金融。2017年下半以来,上市公司开始大量爆雷,这些借助供应链进行融资的私募产品开始大面积发生风险,现在还在持续。”一位在私募机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海平 上海报道

知名财富公司诺亚财富踩雷34亿承兴国际的消息点燃了财富管理圈,围绕于此的风控问题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

该案目前处于侦查阶段,承兴国际是否造假,在何种程度上造假,尚无定论。此事之所以引发行业热议,原因在于,诺亚作为第三方财富行业的头部公司,“踩雷”规模庞大,且指控涉事企业欺诈,性质较为严重。

那么,这此类产品中,风控措施究竟是怎样的,哪些环节存在着漏洞?

包装成固收产品的信用贷

此番爆雷的产品为“创世核心企业集定私募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基金合同等相关材料上看到,该基金底层资产为承兴国际在京东的应收账款,基金托管在平安银行。有合规的备案、托管,还款来源是大公司,在产品端,对投资人而言,表现为一款年化收益率7.7%的低风险产品。

2013年以来,随着商业保理业务的推出,大量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机构以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方式,将从个人投资者处募集的资金,投向上市公司甚至一般的中小工商企业。

“我的印象里,此类业务2013年开始出现,2014年慢慢发展,2015-2016前后突然爆发,整个市场都在做供应链金融。2017年下半以来,上市公司开始大量爆雷,这些借助供应链进行融资的私募产品开始大面积发生风险,现在还在持续。”一位在私募机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此前,金银岛40亿贸易融资、中粮信托·供应链信托贷款、华业资本投资的应收账款债权、宁波东力旗下年富久的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均爆出问题。

这些投向中小企业的,并且没有抵押物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在出现逾期等问题之后,穿透层层包装来看,底层资产基本上相当于一笔纯信用的贷款。这类资产是应属于较高风险等级,然而在产品端,却大多数以固收类产品形式出现。

“主要在于包装,这是迎合市场投资者的心理,投资人大多还是寻求收益率稳定的安全产品。”上述私募机构人士指出。

不管是此次诺亚曝出的34亿大雷,还是此前已经大量出现的供应链融资问题,都严重拷问管理人的风控问题。以此事件为例,京东和诺亚方面均表示,是承兴造假。

“歌斐资产作为基金管理人投资前都做了哪些尽调工作,投资中怎样确保应收账款真实性的?在整个投资、管理过程中,如果违背管理人基本义务,轻易被骗,也要承担责任的。”一名私募基金领域的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特别是京东在公开声明中指出,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险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风控是伪命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第三方财富管理人士、私募机构人士处了解到,对于类似涉嫌欺诈的行为,他们并未觉得意外。

一位熟悉行业的资深风控人士向记者透露:“此类操作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以供应链的名义进行融资,实为造假的情况比市场预想中严重。”

背后涉及一个悖论。在国内固有的金融体系下,对于这种类信贷融资,从银行到信托,再到私募、第三方财富公司,甚至P2P,融资门槛是层层递减的,相对应的融资成本是层层上升的。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为何会选择以更高融资成本的方式进行融资?要么其自身信用资质比较差,不符合其他机构的要求;要么企业自身可能存在过度融资的情况。

上述资管机构风控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实际操作中,风控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银行等大机构放款主要看的是抵押物。私募、第三方财富、P2P等企业,风控部门主要听令于老板,如果机构涉及自融,风控就形同虚设。”

这些机构风控的内容包括两类:一是尽量保障融资人能够正常还钱;二是一旦融资人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要保障自己的债务在融资人的债权排序中靠前,也就是说,一旦融资人获得部分资金,会优先考虑偿还给自己所在的机构。

如此风控策略,甚至可能出现一种反激励效应。上述风控人士透露:“少数管理人甚至故意让融资人‘造假’并向其放款。因为造假是欺诈,属刑事犯罪,比正常还不上债性质更为严重,对融资人的约束更大。那么一旦获得另外的资金,更可能优先偿还这些造假的融资。”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