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惯例,还有一个月就要召开今年的年中政治局会议。这个会议一般都是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因此,现在正处于对上半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和对下半年方向进行调整的关键时期。
高层近期也展开了密集的调研,地区包括山东、湖南、广东、福建等。通过调研,了解经济形势,进而作出决策。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确实异常复杂,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金融形势、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外部环境也在恶化,整体来看,困难在增多,改革的时间窗口在缩小。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下半年政策会做怎样的调整?最近已经出现了许多端倪,是观察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高层对部分领域改革滞后严重不满
最近,虽然市场热点是债券违约、CDR基金、美联储加息等等,但是高层的关注显然不一样。
近日陆家嘴论坛上,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发言画风大变,与过往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前沿君多次现场听过他讲话,基本上是在政策框架内解释,但是昨天的讲话他基本上“脱轨”了,提出了很多批评,指向非常明确。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就表明,这不代表中财办,因为他已经离开了。但是他从1980年代就开始和刘鹤一起署名发表文章,后来先后在发改委、中财办长期合作。应当说,在这种严肃的场合,这个“个人发言”绝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一种政策风向。即使他现在的身份,也并不简单。
同样巧合的是,郭树清(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的发言虽然主要是讲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但是在开头和讲完了9点体会之后,都指向了和杨伟民一样的主题。同样,发言不可谓不尖锐,而且直指当前存在的一些分歧。
郭树清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笔者专门查了一下“胶着”的含义,“表示相对抗的双方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的一种对峙状态”。
郭树清在大会上,把内部分歧的胶着状态放到大会上来说,这一般来说不符合官员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到底为什么?发生了什么?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回到几年前。
记得去年在某个高端论坛现场,工信部部长在回答关于实体经济的问题时,一开始就是批评金融环境,金融脱实向虚。在整个论坛期间,金融系统的发言都是低头认错的姿态,自我检讨。因为当时,金融整顿之风正在猛烈来袭,骂金融成为时尚,京城各类金融论坛的主题不再是创新,都是“规范发展”之类,自动和政策方向靠拢。
但是,经过了这一年多的金融整顿,中央也已经将防范金融风险放到首位。应当说,金融系统真的动起来了,在进行自我革命,金融行业也感受到了巨震,而且还在持续不断。
最近的热点,无论是信用债的违约、PPP的整顿,还是社融数据的断崖式下降,以及基建投资的急速下坠,这些都与金融整顿有密切的关系。金融系统这一两年来辛苦了。
但是呢?实体经济却按兵不动,改革不断的迟缓、拖延,这种拖延已经形成了对整体改革的拖累,面临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比如,郭树清的发言在讲完9点体会后说,“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这些“滞后”显然不是金融领域,因为他9点已经全面展开了,有步骤有重点顾大局地进行防范风险的工作。他接着解释了他认为的滞后领域,第一点是企业结构调整。第二点是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尤其是某些僵尸企业要坚决退出。
如果说郭树清还算讲得含蓄,那么杨伟民就讲得更直接一些。
他用的词是“孤军奋战”“袖手旁观”——“如果金融部门孤军奋战,其他部门袖手旁观,这场战役是打不好的。”
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说,“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乱象丛生,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举借债务,金融监管再严厉也会出现金融风险。”
对于处置僵尸企业进展不力、国企改革进展不力,以及房地产市场至今乱象丛生,显然他已经非常不满。
他直指国企改革的拖延,“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高度,对改革方向十分明确的改革没有必要搞试点,也没有必要审批以后再改革,不要把改革搞成审批制。”
对房地产问题,他说,“前期房地产市场已经积累了一些风险,近期又乱象丛生,成为最容易引爆风险的定时炸弹,目前行政性措施已经不能根治。”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处理房地产问题的意见。
从他尖锐的发言中,已经可以看出他急迫的情绪。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些部门,他还建议成立住宅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如果把这种情绪仅仅理解为他个人的不满,那显然太简单了。混改问题是刘鹤去年重点主抓的领域,但是今年贸易战问题更急迫,所以这块推进确实有所延后。抑制资产泡沫问题,早在2015年中就提出了,但一些地区的房价到现在还在飞涨,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失误是不是该有人检讨一下?
金融系统及部分高层,对实体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缓慢的不满,已经暴露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怎么调整了。
最近,高层对山东的调研,里面有个细节很重要,“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第一是有人反映国企搞不好,他要回击这种看法,认为能搞好。第二是,要搞好,就要改革。第三,改革的方向是现代企业。
这与过去的表态已经有很大不同,过去虽然也强调改革,但第一位是做强做优做大,而现在把改革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改革、只有成为现代企业,才能做强做优做大国企。逻辑已经变了。
如果再加上杨伟民在演讲所指出的,僵尸企业的问题2015年高层就提了,可是到现在的进展呢?郭树清在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胶着时也说,“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正因为这样的机制建不起来,所以僵尸企业处置进行不下去。
所以,可以预料到,年中的政治局会议需要关注国企改革、僵尸企业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政策。
房地产的问题太多了,最近深圳的探索值得注意,圈内之前也有相关分析。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住房银行?公积金?土地?房产税?牵一发而动全身。住宅制度领导小组真的能够成立吗?这也是观察风向标。风已经在刮了。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宏观政策走向分歧明显加大
实体的改革处于胶着状态,但是改革的时间窗口却正在快速缩小,这可能也正是郭和杨表露出捉急的原因。
最近的一系列信息都明显看出,经济正在减速,这是现实,是正在发生的事。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信用债违约潮、社融数据断崖、美联储加息和欧央行宣布年底结束QE、5月份经济数据延续颓势等等。
如果只是那些信用债违约,确实暂时不足虑,这也是郭在陆家嘴论坛回应的,“市场经济下出现债务违约十分正常”,这是他的基本判断,但是因为市场的压力,他做了许多的解释,包括说“我们没有全线出击,四面作战”,“直至去年底今年初,对表外业务才开始启动规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样没有采取“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办法。”以及,他还用数据来说明问题,“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扩张20多万亿元。”
但是,这几天的形势急速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信用债违约的问题,外部环境在恶化,美欧央行都在紧缩,贸易战即将来临,而社融数据断崖——主要是信托和委托贷款减少造成的,同时5月份经济数据全面下行。
如何看待这样不断缩窄的窗口,如何应对经济增速的问题。目前,在市场层面已经明显分成了两个队列,分歧很大。
一种主张就是必须马上调整宏观政策,否则会出大问题。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中金是代表。另外就是CF40(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里面的一些人,他们的观点大致是,去杠杆过快导致了经济收缩,需要宽一宽货币,来对冲。当然,各自具体观点有小的差异。
另一种自然就是反对这样做,要坚定地去杠杆不动摇。比如去年底孙国峰(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讲的,“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手段,以及微观审慎的手段,试图去控制杠杆率,控制冒险行为,可能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也就是说,要去杠杆,利率政策必须给予一定的压力。持这样观点的人同样不在少数。比如,刘煜辉(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就说,“紧缩带来债务率和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很正常”。
目前,这是可以看到的市场明显分歧,市场的分歧也迟早会向上传递。但真正重要的是决策层对此持什么观点?
目前高层对此的表态很少,但是仍有一些线索可寻。
一是央行的操作,这次美联储加息之后,央行并没有跟随。这与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指数并没有走强可能有直接关系,今年资本项流入的人民币大幅增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最近QFII、RQFII改革也是在推动这个进程,方星海(证监会副主席)在陆家嘴说,“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国际投资者投资配置向人民币倾斜的态势非常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央行在吹暖风,释放温和信号,不希望继续加重债券市场的负担。
另外是一些地区的表态。比如,5月17日,上海召开部分区委书寄的座谈会,其中李强(上海市委书记)说,“要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唯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其他地区目前明显的信号不多,如有欢迎留言补充。
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我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两张汇总了上百个经济数据的表格,从粮价涨了多少到电用在哪里,还用红黑两种颜色标明了数据升降。”他肯定会关心数据的。
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反弹,今年年初亦不错,因此对于最新的数据,高层对最新数据的研判,还有一个过程。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整体上仍然维持了两会期间的判断,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速很有信心,因此增速不是担忧的问题。
最近高层在地方的调研,主要也是关注制造业以及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速问题。
那么,过段时间呢?到底是实体经济的改革会加快推进,还是去杠杆工作本身会受到一些影响,货币重回偏宽松呢?以及如何理解未来的降准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未来一个月窗口期的政策走向。这非常关键。
责任编辑:cpr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