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即便是新手,也要进行专家级的实践(送给即将失业的人)
来源: 正和岛 更新时间:2016/12/21 11:33:50   
>> 相关新闻链接

变革的推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提升,人类的创意在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学家 理查德·佛罗里达

除了自然美景,世间伟大或平凡的事物几乎都是人的观念变革的产物,其中多数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群体创意的产物。

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我们要掌握新知,我们强调持续地学习。进入新时代,只是学习新知识还不够,我们需要运用创意,创意是无中生有。

我们正在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标志的时代,机器人承担我们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留给人类的是创意的位置。

我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学习和利用外部的知识,而应关注我们自身的创意潜能:怎么在工作中发挥创意?怎么在工作中达成创意成果?适合创意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谁才是创意工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创意工作者”。进入21世纪,盛行的“知识工作者”说法,已经不能反映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世界知名工业设计公司IDEO总裁汤姆·凯利用10个名字给创新者分别命名,称为创新与创意的10个面孔,他的分类有助于我们认识各式各样有创意的人:

• 第 一 类 是 学 习 型 的 角 色, 包 括“ 人 类 学 家 ”(anthropologist), 也 就 是 做 深 入 观 察 的 人;“ 试 验 家 ”(experimenter),对新构想进行试验改进的人;“嫁接能手”(cross-pollinator),在各领域跨界汲取营养的人。

• 第二类是组织型角色,包括“跨栏运动员”(hurdler),善于克服创新障碍的人;“协调员”(collaborator),善于凝聚团队、协调资源的人;“导演”(director),就像剧组里负责召集演员与制作团队,对作品最终负责的导演。

• 第 三 类 是 建 设 型 角 色, 包 括“用 户 体 验 设 计 师 ”(experience architect),专注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人;“布景师”(set designer),负责搭建让团队成员施展舞台的人;“照料者”(caregiver),借鉴自医疗行业,典型形象是满腔热情、无私忘我的医护人员;“故事家”(storyteller),那些能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阐述理念的人。

除了这10个面孔之外,汤姆·凯利特别反对另外一种人——“魔鬼代言人”,也就是以最负面的方式对新想法挑毛病的人,他们对创新有极大的破坏性。不过,他又很乐观地认为10个创新角色能抵抗得住“魔鬼代言人”。

什么是创意思维

创意,是为了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更是为了吸收外部的成果。因此在讨论思考的技术时,我们首先要面对外部:怎么看待优秀作品?怎么看待重复?怎么改进?怎么面对困境?怎么突围?

被称为“亚洲剧场之翘楚”的著名华人舞台剧导演赖声川这样说:“创意就是一道自问自答题,你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越简单,你获得的创意就越一般,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越困难,你就会获得越精彩的创意。”

现在我们有品质感的困惑,这有不少客观原因。比如,无论对自己的作品多么自得,我们早已经不能盲目到只跟眼前能看到的作品对比。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都在眼前:做工业产品的,请看苹果的硬件产品;做算法的,请看谷歌……商业、时装、媒体、技术,每个领域大多如此。或许在多数领域不会是赢家通吃,但我们自己总不免要和最好的去对比,因为它就在我们面前,无法忽视。

困惑就是,眼到了,手未到。

▲ 本文摘自《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毕加索的一句话:“能工摹其形,巧匠摄其魂”,一直被乔布斯推崇。品质感的落差总是出现在这句话的后半句上。

金出武雄教授说科研要“像新手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之所以有品质感的困惑,是因为我们“像新手一样思考”,新手会不顾一切限制条件要做到最好。“像专家一样实践”则带来更多的困惑,专家级实践技艺的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何况,金出武雄的意思是说,即便变成老手,也要能像新手一样看到新意思;即便是新手,也要进行专家级的实践。

过去,面对这一困惑,人们常求诸扩展视野与眼界、追求完美、用心与真诚、用时间雕琢等,这些大而化之的方式偶尔有效。未来,品质感的落差与困惑则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因为它已经升级为创意时代的“大问题”。

创意思维方式

1,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

很少有创意工作者愿坦然承认自己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这是重要的事实,只有极少数人能机遇好到每一次都做新奇之事,并且这种机遇多半也是阶段性的。

重复其实不是坏事,那些不断重复的事多半正是我们做得最好的,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进取心的人都不喜欢重复,但问题是,看似有进取心地追求不重复,结果却没有利用重复给我们的机会。

重复是工作的本质,之所以需要重视它,是因为重复隐藏着三大价值:

• 每次重复都是改进的机会点

• 通过重复寻找价值

• 通过创新改善模式化水平

2,突出重围

在我们试图寻求突围时,一些世界级的变革者常常出现在眼前,我们试图从他们身上得到创意的灵感。

我们最熟悉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变革者,他们制定重大决策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郭士纳让IBM起死回生,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他自述面对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是分拆公司分别获取价值,还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

后来我看吉列CEO基尔茨那本没那么受关注的传记《刀锋上的舞蹈》,他挽救吉列时最初面对的主要选择之一竟然也是要不要“卖掉一切”。

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变革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策略也相似,韦尔奇说,如果业务不能做到数一数二就卖掉。

当遇到迷宫般的困境时,我们经常期待寻找到屠龙刀或倚天剑,能用一个“大决策”解决所有问题。但正如金庸小说所写,这两样兵器自身锋利,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武功秘籍与兵法的保护伞,藏在其背后的秘籍与兵法才是重点。

面对外部之后,为了更有创意,我们终究要转回来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才是创意的真正本源。



责任编辑:cprpr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