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系统阐述中国制造业新机遇的文章,来自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先生的口述,你将获得以下重磅信息:
► 未来30年,中国最重要的机遇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制造业的科技升级。但真正让制造业科技升级的并不是如何造,而是造什么,是如何跟世界最先进的科技研发来对接。
► 现在是一个纵向整合的时代。你并非必须得自己拥有专利,才能生产产品,才能打市场。专利、产品、市场这三部分是可分离的。
► 真正对社会经济实力的推动,不来自于科研本身,而来自于对于科研的高效转化。美国的科技转化才是它经济实力的真正表现。
► 幸运其实是最难的,因为概率极低,也就是说你想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去吃饱饭,这是不现实的。
► 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全世界你只能找中国。
► 全球的创新正处在变革的时点上,向世界最牛的人学习,然后超越他,你就可以成为世界最牛。
▌01
未来30年,中国最重要的机遇是这个
未来30年,中国最重要的机遇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制造业的科技升级。这个话题从政府到民间谈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解决,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最重要的解决办法。
科技升级的源头是什么?政府也在讲“智能制造”,但我们认为这里有个小偏差——真正让制造业科技升级的并不是如何造,而是造什么,是如何跟世界最先进的科技研发来对接。你去看世界最先进的企业,比如苹果公司,它并不是说自己的制造多么领先,因为它干脆把制造业甩给了中国的富士康,但它有最先进的研发能力,它能够造出苹果来。
美国人其实也在反思这一点,就是如果我把太多的制造甩到国外,会不会丧失很多新机会?尤其是从整个手机产业来看,虽然说苹果获利盛丰,但因为苹果和富士康的合作,造成中国手机制造能力非常强,同时也就培养出了中国的小米和一系列中国的国产品牌手机,我想这和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是相关的。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就有机会创造出新的品牌,来获取更高的市场价值。
▌02
究竟是谁掌握着制造业产业最丰厚的利润?
这里面需要澄清一个误解:
我们中国人经常有一个说法是必须要掌握最先进的科技,否则就只能沦为来料加工的加工企业。但实际上,你如果看一个产业的利润,它是分成三层次:
第一个层次,制造业利润。这部分利润确实不强,富士康给苹果做代工的利润也远谈不上丰厚;
第二个层次,谁拥有专利。专利拥有者可以收专利授权费和技术支持费,但如果说它没有产品的话,往往专利授权费是非常低的。
第三个层次,你不拥有专利,但你可以做出好产品。比如iPhone 之前最成功的案例是iPod,iPod苹果当时找到了一个市场切入点,就是说MP3这样的音乐播放器应该能够容纳你所有的曲库,而不应该只存10首歌,所以乔布斯决定要重新再造一个音乐播放器,就是这个iPod,但iPod的技术并不是乔布斯,而是东芝的。也就是说,他产品的核心材料并不是自己的,但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所以说它能够做到独家销售,而且反过来在自己经营成熟以后把这个专利收购掉。
这就说明了虽然制造业利润不丰厚,但是掌握了制造业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而销售产品和品牌往往是利润最大的一块,且产品、品牌背后的科技往往并不来自于这家公司,这就是全球协作很显著的特点。
中国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和用户理解能力的企业,暂时缺乏科研能力的企业。我们其实可以用这种知识产权转让授权的办法来获得最先进的科技,到最后我们的利润是一点都不差的。反过来,如果只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授权,不能形成自己的产品,利润是有问题的。
比如大家最近在反复讨论孙正义收购了著名的手机芯片方案公司ARM 。未来的计算基本上都是移动计算,所以ARM结构的芯片未来会是主流,但ARM自己本身并不生产芯片,而像intel这样生产芯片的现在也在开始生产ARM架构的芯片了,也就是说,ARM只能收到授权费,虽然说它被孙正义收购,但是实际上它的收入利润并不大,和intel这样的巨无霸比起来,其实要小很多。
我们希望大家理解的一个很核心的话题是,就是一个产业里面的几个部分是可分离的。现在是一个纵向整合的时代。你并非必须得自己拥有专利,才能生产产品,才能打市场。专利、产品、市场这三部分是分离的。中国拥有生产能力以及市场能力,尤其我们的制造以优质、低价著称,所以我们很容易延伸到市场部分,树立自己的品牌。一旦我们取得市场优势,我们是可以反向控制前端的这些科技。
▌03
美国真正的经济实力究竟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如何去控制前端科技呢?是有很多学问的。
中国企业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以为这些科技是在高校里,但实际上远不那么简单。因为如果科研有突破的话,但没有产品转化,没有在社会上的应用,实际上对社会是没有贡献的。
真正对社会经济实力的推动,不来自于科研本身,而来自于对于科研的高效转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在呼吁说美国的科技转化是它的经济实力的真正表现,而并不完全体现在它的高校实力上,更多地体现在它有上万家企业(非常小、500人左右)——
他们有非常牛的CEO来带领,从高校拿到先进的知识产权,同时有风险投资和其他资金的注入,甚至要花5-8年的时间,花上千万美金的投入才能转化1个科研的成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放到市场。
这样形成了整个生态当中完整的链条:
学术界偏科研,企业界偏生产,研发这个工作由一堆小公司来完成,这是被全球认为最高效的研发方法。这个起源就是1980年的拜杜法案,拜杜法案明确了知识产权的归属,小公司可以从高校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产权,从而造成了美国科技的井喷。
▌04
美国的科技创新就是“硅谷”吗?
今天我们还有一个误解——我们认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就是硅谷。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原来所谓新闻媒体讲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硅谷绝大多数便是和中国类似的模式创新。
▲ 硅谷的夜
模式创新的特点一定是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在某一天突发奇想,想到一个什么主意,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壁垒,但是这个人比别人早一点想到,然后他说动了某个知名的风险投资人投了他钱,迅速的把业务搭建起来,然后业务在群众当中得到了效益,滚了雪球,很快这个公司就变成了下一个巨无霸企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扎克伯格2004年在大学宿舍里面成立,然后到了2012年上市的时候,8年时间公司市值从零涨到1000亿美金。
这个公司人人都喜欢,因为人人都会想,其实我和扎克伯格差的不远,他不过就是一个大一的学生,也没有多么高深的学历,他的计算机水平也谈不上是顶尖高手,他用的科技也是周围人人都可以掌握的,但是他就创造了奇迹。
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你的邻居花了2块钱买彩票中了大奖,你也会有买彩票的冲动,因为你觉得所有的流程里面都是你能够做的,只不过你的邻居比你更幸运而已,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幸运其实是最难的,因为概率极低,也就是说你想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去吃饱饭,这个其实是不现实的。
真正我们需要研究的,并不是被媒体广泛报告的个案,而是看整个全球创新的主流是用什么模式来创造的。
▌05
全球创新的主流——非90后
我们发现,全球创新的主流并非我们喜闻乐道的硅谷模式——所谓模式创新,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暴富的例子,而更多是那些已经在企业经营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这之前有过若干次成功经历的创业者,远不是我们中国人说的90后。
他们依托于高校,从科研能力全球最强的教授那里拿到知识产权的支持——我们把它叫做“双长制”,有一个特别棒的CEO,往往岁数很大,有一个非常牛的科学家,往往岁数很年轻,因为科学家做出成果的年龄是很年轻的。这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公司,通过5-8年的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可推向社会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个公司也借着这个新产品实现了爆发性地增长。
这样的公司有一个特点,就像我们常说的“知了”。知了这种动物在地下潜伏7年。它在地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一旦时机成熟,从地下爬出来脱壳蜕变成一只知了爬到树梢高声鸣叫,然后所有人都能够听到它的声音,这个很像现在的科技企业。它在研发期里面不做宣传、广告,没有任何收入利润,你基本上很难捕捉它的经营行为,你会认为它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当他的研发一旦得到突破,产品推向市场,它就会迅速占领市场,甚至形成新的垄断,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又有一个大企业冒出来,怎么冒得那么迅速,其实因为我们忽略了他前面在地下的艰苦卓绝的研发期。
▌06
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全世界你只能找中国
因此,我们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全球科技创新的带动者,从过去我们认为的跨国企业转化成了这样的所谓研发转化性、科技转化性的小企业。它不是那种模式创新性的企业,而且同时它也没有太多的宣传广告,所以我们在它没有把产品推出来之前,我们很难认识到它,很难捕捉到它的存在。一旦它把产品推出来之后,它往往就迅速成长,这时候你要再跟他合作,其实就很困难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要再合作,就又变成一个很低廉的制造,因为它的产品已经推出来,它就不会跟你做更深度的合作。
对中国企业来说,我认为现在面临一个分水岭。一方面,全球创新结构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基于小企业的、基于科技转化型的开放式创新——积木式创新,基于全球这种积木式创新的风潮之下,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优势正在凸显。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这三条同时都具备的,在全世界只有中国。
大规模地开放制造,比如说制造一些塑料制品,印度也会。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很多跨国公司(西门子、东芝)都会,一些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美国有很多小手工作坊也能够做出来 ,但大规模的开放的复杂产品的制造,全世界你只能找中国,所以为什么现在美国很多创新者也在不断地往中国跑,就是因为中国的能力是独步世界的。
▌07
中国企业的巨大商业机会在这里
另外一方面,我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什么?创新,你光有制造是不够的,制造是一种防守的事态。因为新产品不断地推出,你必须要用创新不断地进攻,中国如果缺乏进攻能力的话,我们现有的地盘就会不断地萎缩,最后丧失掉。
所以我们要掌握创新的能力,但是掌握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关键。一方面我们不能再像世界500强学习了,因为世界500强也不具备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了,他也是更多的靠并购来完成掌握先进科技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太过分地强调自主创新。我们必须要对现实局面有一个客观地评估,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实力并不能够升级各个行业。讲自主创新到底对不对?我认为是对的,但有一个理解问题,就是不能把自主创新理解成手段,而要理解成一个目标,就是我不管用什么手段,最后我要达到自主创新。
达到自主创新不是要求今天就“自主”。30年前,喊中国要形成制造能力,我们也要有自主的制造能力,就像我们今天具备的一样,但如果当时我们要求说不能跟外国人学制造,只能自主地去搞,提升自己的制造能力,我们一定没有今天。
所以我认为自主创新是目标,而不是手段,自主创新不是今天就立刻能够达到的,我们通过和最前沿的创新企业合作,学了他的本事再超越他,青出于蓝胜于蓝。
如何能够实现最终在30年之内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全球第一,我觉得就是要认对师傅。
那些优秀的CEO,从高校里面拿出科技进行转化的小公司,他们是最新的创新浪潮。这需要我们中国人有足够的敏锐,因为这些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影响力和地位,但是它不会对公众去宣传,你很难找到它,不是你跑个硅谷、去参加个路演就能够见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各个产业的专家和国外的专家、精英有更深度的交流,融入他社交的圈子,以及它的体系当中,你才能挖掘出来。
同时,我们也有巨大的机会。这些公司本身规模很小,希望和中国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市场能力、制造能力,甚至资金实力。你甚至可以成为他的二股东,跟他做授权,利用他的专利生产我们的产品,贴我们的品牌,形成我们的科技优势,这中间有巨大的商业机会。
总之,全球的创新正处在变革的时点上,向世界最牛的人学习,然后超越他,你就可以成为世界最牛。
▌08
中美双方信用系统不一致,就没法对接
正和岛:美国人跑到中国来寻求合作,主要集中于哪些地域和产业?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王煜全:主要是电子。因为中国电子制造能力最强,而且被训练的开源地能力最强,即我来代你生产加工的能力强,OEM能力最强。集中的区域就是广东东莞、深圳等地。
他们跑到中国,遭遇的主要问题就是“软”的问题。比如,老外带着先进技术过来跟你合作,大部分是小公司,所以他第一个问你,如何保护我的知识产权?我可以跟你合作,我想让你帮我生产,你能够帮我降低成本,你能够帮我打市场,非常非常好,但你怎么保证我的利益?尤其是知识产权。中国人就会说我有市场,我能投资,我能帮你制造,但你怎么保护我的知识产权?答非所问。
总之,双方的信用系统不一致,那就没法对接,因为商业的本质就是信用。
再举个例子,老美经常问中国企业,我有这么个产品你能做吗?中国人说能做,先付订金吧,付完订金,却好几个月做不出来,而且钱肯定是不退的。钱还是小事儿,你耽误他时间了。他是一个研发型的,他在和时间赛跑,你却耽误了他一年。中国人有没有先找技术人员,好好评估这个项目是否确实能做?没有。
中国人很多人根本没规则,咱们谈着看吧,到最后一分钟了,签了字了,只要投资款没到还会反悔,这对老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中国人也不是没信用,中国人互相有一套自己的信用体系,我们都天天都在跟自己信任的人打交道,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完全没有内部信用能转起来吗?不可能。但关键是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信用能不能被人家接受,你的内部信用能不能转化成他也认为这个事儿能合作?
第二,我们确实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中国人的玩法,确实有一些要调整成全球都接受的。
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家在思考如何科技升级,因为企业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总是会走在时代的焦虑前面,他总会去思考我下一步要怎么走,因为你不思考会死掉。很多企业家跟我们交流,就会觉得特别有共鸣,比如说和高校直接对接做转化,行不行?事实上,和高校对接做转化绝大多数失败了。所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因此,做好中国和全球科技项目之间的信用传递,是我们团队最想做的事儿。
▌09
十年内,如果制造业没了,中国人在国际上还有什么地位?
先进创造在美国是个大趋势,但它的目标和中国的先进制造是不同的。中国的先进制造讲流程,提升效率。美国先进制造讲的就是替代中国——我的制造能不能在本土完成,不需要中国了?
比如,车库创业只能编软件、做程序,或者是调试一两个仪器,它没法量产,量产得要工厂。但未来车库创业就可以量产,小装配机器人就这么点,3D打印就可以把零件全部打出来,完全可以在一个作坊里完成量产。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理解的工厂只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最早美国的工厂就设在大楼里,后来搬出来,是因为工厂要机械设备,要有一块地。但未来,你会发现工厂会慢慢回到大楼里。
美国的创新企业需要制造这块板,这块板现在只能找中国,但找中国对接的又不太顺,我就可以自己搞,自己搞有巨大利益。未来10年,如果中国不跟他对接上,人家自己搞成了,就自己干了。
十年内,如果制造业没了,你猜中国人在国际上还有什么地位?
责任编辑: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