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会员提问
如何坚守公民伦理:理想主义者都寂寞,需滚雪球
共识会员【赵文茹】:"在这个追逐物质享受的消费社会里,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在许多人奉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任何社会承担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尝试着利己利他,自助助他的新伦理。"
非常服膺钱先生的这段话,想问先生,这样的新伦理在现实实践中效果如何?得到的响应多吗?因为自己最近正从事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筹备工作,感慨于众多业主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社会责任感、愿意承担奉献的人太少了~~钱先生对未来持着乐观的态度吗?
钱理群:我说的这一新伦理是对志愿者提出的。其前提就是你说的"众多的人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有社会责任感、愿意承担奉献的太少了"这样的现实,这是我们不必回避,必须正视的。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热心服务社会的志愿者都是孤独的,其实古今中外一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是寂寞的。这就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而这样的人是可以找到的。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就是说,我们普通老百姓无权无势,无力改变整个社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联合起来改变自己和周围的小环境,改变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存在。要相信我们要做的"好事"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人根本上说,是一个精神的动物,社会的动物,追求精神的力量、为社会服务,做好事,这都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只要我们把这些好事做好了,取得实效,周围的人会看在眼里,也会跟着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关心过许多志愿者组织,他们开始时,都只有几个人,坚持若干年,就慢慢扩大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据说全国志愿者组织已经发展到几十万,如果每一个组织有50人参加,聚集起来,就有上百万人、上千万人。从这样看,你又不是孤立的。坦白地说,我对当下中国许多官员、知识分子的表现,是相当失望和悲观的;但我看到这些在进行"静悄悄的存在变革"的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我就看到了希望。我相信鲁迅的话:观察中国,要看"地底下",那里有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共识会读者提问
如何寻找信仰:自由地读书
共识会服务号读者【观照】:中国普遍缺乏信仰,这是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讨论的问题。您怎么看待知识分子的信仰问题?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拯救,信仰到底有多重要,一个人要如何获得信仰?
钱理群:我想讲三个意思。
第一,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全民的信仰缺失,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精神危机。宗教信仰至少使人懂得爱和怕,做人做事就都有底线;现在许多中国人什么都不信,没有了爱和怕,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来。我所说的"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也是因为没有信仰,只有以"利己"作为唯一的、绝对的生活目标。而现在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活得很累,活得没意思,根子也在没有信仰支撑。因此,你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很值得认真讨论。
第二,但我对现在的许多信仰说教,总不大相信:我怀疑他们自己是不是真相信。
第三,如果问我,应该有怎样的信仰,坦白说,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我还在探索中,绝不敢把自己并不成熟的思考,到处乱说。不过我和大学生们讨论过,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在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打下一个基础?我对他们有两个建议,一是自由读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和我们民族文明的结晶)中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二是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加入志愿者队伍,到农村、基层去调查,服务,以认识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了解中国的国情。在我看来,"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可能是青年人建立自己的信仰的可行之路。
共识网微博读者提问
社会戾气里的国民性:不反强者,欺负弱者
共识网微博读者:有个问题我感受得非常明显,那就是,现在我们的社会戾气越来越重,路人之间因一些小摩擦动辄就是拳加相加,朋友之间因政治见解的对立而发展到断交割席的地步,理解、宽容这些东西太过稀少。我想请教钱老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社会失败,还是我们的人民确实不行?
钱理群:说起"戾气",我想起了鲁迅九十年前(1925年)说的话:"我觉得中国人所蕴畜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它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坟.杂忆》)。可以说这是上百年不变的中国国民性。在观察和思考当今中国问题时,我总要想起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任务。还是鲁迅在同一文章里说的,"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时,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而且还得偏重于勇气和理性,从此继续地训练许多年"。在当今中国,需要新的启蒙运动,而且首先要启知识分子之蒙,启我们自己之蒙。因为这样的"戾气"("怨愤")是遍布全社会,也包括本应该是最具理性的知识分子在内。现在,中国最缺少的,还是鲁迅说的"勇气"和"理性"。我们每个人都要补课,就从自己做起。
移民风潮,令我们尴尬
共识网微博读者:现在在中国,移民的风潮越来越盛,而在移民的人群中又包含大量的精英人才,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精英才具有移民的能力,但随之而来的一问题是,中国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不知钱老您是如何看待此一现象?
钱理群: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的。许多中国高端人才或非高端的普通人才在国外发展,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身份:既是中国公民,同时又是世界公民,也可以叫"世界移民"。我们不仅要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意识,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我们可以超越国界,到全世界任何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发展,去为人类文明作贡献,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中国的进步。
但如果这是出于对中国现实、现状的不满,而另作选择,以致形成国家高端人才的"流失",那就是个问题,而且颇值得忧虑。我们经常讲"自信",现在,这些高端人才却"用脚投票",把信任票投给了外国,这是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尴尬和不得不深思的。
如果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这些高端人才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国家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与资本精英的后代,这些精英家庭都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自然容易出人才。而一旦成才,还有许多并不成才的,现在都不断"流失"在国外,而且大多是被我们的宣传称为已经"没落"的西方国家。精英高谈"自信",下一代纷纷外流;普通老百姓不管有无自信,都得、也只能留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这就是我们现在必须正视的中国现实。
还有一层:"高端人才"都是所谓"创新人才",这就涉及到当今中国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离开创新就无以继续发展的阶段;而今天中国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还不够充分,这都极其不利于大批真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出来的高端创新人才又这样大量流失。这才是真正要影响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危机所在。
为何知识分子整体出问题?
共识网微博读者【孙太婆】:钱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了提出,目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整体上出了问题,我很想知道,这具体是指什么,它为什么产生,请您指教。
钱理群:所谓"整体上出了问题",是许多知识分子都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成了鲁迅说的"官的帮忙帮闲","商的帮忙帮闲"和"大众的帮忙帮闲"。
原因最主要的是知识分子自身信仰的缺失。这里所说的信仰,还不只是政治信仰。其实,对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学术就是信仰,专业也是信仰,它有自身的自足性,就能带来生命的意义与乐趣。问题是,现在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学术信仰也没有了,学术成了媚上谋利的工具,就成了学官、学商和学霸,不再是学者了。
如何看年轻人不关心政治:每一代人都会顺利接班
共识网微博读者【张】:出生在90到95年前后的人,现在大都已经过二十岁,前些年,社会上对80后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讨论得比较热烈,现在90后也逐步地踏入社会,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刻地感觉到,这个群体身上表现着更加严重的社会冷漠,不关注政治,不了解政治。不知钱老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什么建议?
钱理群:我是30后人,和40--80后这五代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对90后就不太熟悉了。我对不太熟悉的新一代,采取三种态度:一不批评,不作"不满状",更不作"指导态":不懂,如何批评、指导?二也不"与时俱进",跟着他们走:我老都老了,没有必要赶时髦。三是在一旁观察,如果他们需要我帮忙,就帮一手。
对"这代人普遍不关心政治",我也是三个看法:一是如果他们真的不关心政治,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也有很大责任,而且也很难说不关心政治就是问题;二是他们今天不关心,不等于明天不关心,他们还会有很多的变化与发展;三是以后他们关心政治,甚至参与政治,也会有不同于我们的另一种方式。总之,绝对不能以我们自己作标准去看待和要求今天的青年。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解决问题要靠他们自己,而每一代人最终都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顺利接班,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如果一定要我说说对90后的"建议",我还是对以前几代人都说过的那句话:趁自己年轻,精力充沛,要多读书,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也读闲书;要充满好奇心地去读:每一本书都会为你打开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大学观:做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
共识网微博读者【嗨】:钱老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正要面临考大学,但是这个问题却时常让我感到困惑,我记得您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个看法,即北大也在失去它的精神,中国最高级的学府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人,我为此感到困惑,我还要不要考大学,应该考怎样的大学,总之,我应该树立怎样的大学观?请钱老师指点迷津。
钱理群:先要说的是我的"大学观",即大学是干什么的?我写有一篇《漫说大学之大》(收今年出版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你有兴趣,不妨一看。我在文章里提到自己在1956年上大学(距今正好六十年)时,一位师姐对我说的话:进大学就是为了追求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其中最核心的自然是读书求知。大学读书又有两个目的,一是掌握专业知识、方法,训练专业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人才,为自己终生职业和学习打好底子;二是通过博览群书,特别是读专业外的书,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开拓更大更自由的精神空间,确立更高层面的目标:做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
这就谈到了我的"考大学观"。前两句话可能是废话:大学是要考的;最好考上有悠久传统的,师资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在这方面,即使北大现在失精神,但它的传统还在,老师还在,还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第三句是我要强调的,大学与中学不同之处,在你不必一切依靠家长与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即使考的学校并不理想(其实好的学校也不一定碰上好老师),你还是可以利用大学提供的时间与空间,自己读书,自由思考,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自我设计,掌握自己的命运。
总之,现行大学问题多多,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也不是没有发展空间,最主要的,是一切靠自己!你自己上大学后也会遇到你现在想不到的许多新问题,如会突然失去目标,又有许多诱惑,等等,也要靠自己去解决。
责任编辑: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