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顾名思义,把资金汇集在一起形成的类似蓄水池的“资金池子”。资金池最早源自企业集团资金池,后为资本市场各金融机构所青睐。大资管时代,机构群雄逐鹿,银行理财资金池、寄营池、信托资金池、券商资管资金池、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保险委代池先后出现。
一时间,资金池市场仿佛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有人将资金池称之为“黑匣子”,也有人将它作为流动性管理利器,还有认为它是“庞氏骗局”。资金池的运作模式是什么?为什么金融机构趋之若鹜?是利率市场化下的无奈之选还是期限错配中的主动套利?
然大辂椎轮之功,企业集团资金池不可泯也
资金池一词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企业集团资金池。在内部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有序融资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大型跨国集团与国际商业银行联合开发,形成了“资金池”这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由于企业集团资金池模式下的资金管理多为中短期模式,因此又称“现金池”。花旗银行对现金池定义为:“现金池结构是用于企业间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现金池结构包含一个主账户和一个或几个子账户。
现金池中资金的自动调拨通常在日终发生,调拨的金额取决于各子账户的日终金额和目标金额,即日终时各子账户余额为所设定的‘目标余额’,而所有的剩余资金将全部集中在主账户。”
从实务操作上看,资金池的资金管理模式既能够满足集团公司统一集中管理的需求,又能以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代替较高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企业集团的总成本,还有助于企业集团通过集中化管理和统筹优化资金配置,因此很快发展起来。
GE、IBM、西门子、Intel等陆续建立了集中式的资金池资金管理模式,借助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服务和网络通讯技术,对集团在全球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控、统一调度和集中运作。花旗、汇丰、德意志、渣打等国际商业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后来,这种企业集团资金池资金管理模式传入我国。2004年7月27日,银监会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2006年12月28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后的该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鼓励、规范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努力下,银监会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录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先后成立了116家财务公司,基本都建立了企业集团资金池运作模式。
2004年12月,招商银行被GE选为在华独家进行外币资金集中管理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参与大型跨国集团的资金池管理。2006年8月,招商银行推出人民币现金池业务。
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都可以提供企业集团资金池管理服务,其中包括以银行为中介采用多对多委托贷款方式的资金池和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中介但仍由银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务的资金池。
企业集团资金池(现金池)是最初的资金池模式。企业集团资金池运作的原理逐步扩展到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境内及全球现金管理的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将这一运作模式扩展至银行理财领域。
T计划出师,银行理财资金池大幕开启
我国的银行理财始于2004年2月2日光大银行发行的首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我国银行理财发行规模从2004年的不足500亿元,发展到2013年第三季度15.21万亿元,并实现2013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超过10万亿元。经测算,2006~2012年间,银行理财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9.55%。
银行理财缘何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
固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群众和机构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对中短期理财需求大增,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额度随之增加。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日渐加剧的趋势下,通过银行理财业务发行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银行理财产品,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银行自身和客户的双重需求。但是,资金池模式大行其道,也是银行理财得以实现超高增速的重要原因。
2006年5月15日,民生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借鉴资产管理模式推出的以投资于信托计划为收益来源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T计划(以下简称“T计划”)。
T计划分为20万元以下的T1计划和20万元以下的T2计划两种,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76%、2.88%,高于1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税后实际收益(注:储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储蓄存款在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5%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在2008年10月9日(含)后孳生的利息所得,暂停征收个人所得税),当年并未对外进行任何广告宣传,但是两天之内五亿额度即发售完毕。
T计划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启了中国银行理财采用资金池模式运作的时代。
就银行而言,T计划具备了银行理财资金池的运作特点:“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是指连续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即不断有理财产品到期,同时又在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理财资金池来说,在资金端,不断有资金流出,同时不断有资金流入,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池子里总能沉淀相当体量的资金可以用于投向期限较长的资产。
集合运作是指银行利用统一集中管理的方法,将不同时间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运用至符合银行投资标准的各类标的资产汇集的资产池。整体来看,银行理财资金池实际为在资金端通过连续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在资产端组合投资形成的资产池相对应,资金池对应资产池,但每期理财产品与在资产池中的资产并非一一对应。
期限错配,简单来讲就是“以短配长”。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较短,而入池资产则可能包括协议存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信托贷款、信托受益权等期限长短不一的标的资产。如前所述,通过滚动发行,池子中沉淀了大量的资金可以投向期限较长的资产,而投资长期资产所获取的较高收益,正是资金池模式获利的来源。
分离定价,是指滚动发行的各期银行理财产品分配至投资人的预期收益不尽一致,各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并非由投资资产加权平均收益决定。在实际运作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多参照市场上的同类银行理财产品、Shibor、存款基准利率,计算资金端的整体成本,在扣除所需的托管费、发行费等费用后确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各家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并不平衡,但市场上发行的同类型、同门槛、同期限的各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仍较为相似。
“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运作模式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就银行而言,具有六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滚动发行,资金募集量大且稳定,提高了寻找标的资产的能力和谈判能力,降低了交易风险;
二是银行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不消耗净资本;
三是银行理财业务属于中间业务,能够规避利率监管;
四是收取管理费或“收益=资产端收益-资金端成本”的盈利模式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主动管理能力和收益;
五是不在存贷比监管范围内,可以变相揽储,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
六是能够满足融资需求,在存款准备金率高企、存贷比监管背景下,银行理财不在贷款规模管范围之内,因而能够更多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就客户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既具有基金专家理财的特点,又因倚靠银行强大的支撑拥有远胜于基金的综合实力和交易信用,得到投资者的踊跃认购。
从2004年到T计划产生之前,我国的银行理财以简单的一对一模式为主,属于银行理财的初级阶段。T计划诞生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建立“池子”,将募集资金汇集的池子配置到多重投资标的上,自此我国银行理财业进入第二阶段,即资金池产品阶段。资金池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流模式,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挺进爆发式增长。
“六大资金池”,搅动金融市场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很快跟进商业银行银行,开始复制“池子”。目前,银行理财资金池、寄营池、信托资金池、券商资管资金池、基金子公司资金池、险资委代池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六大池”。
银行方面,银行理财资金池仍雄踞资金池规模首位。据悉,工行资产管理部管理的资金池规模已在2012年突破1万亿元;建行的资金池规模在2012年10月已达4000亿元,由其投资银行部负责;兴业银行仅私人银行部专设的资金池已超过1000亿元。据悉,2013年,仅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资金池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从各家银行资金池规模来看,银行理财资金池规模在整个资本市场傲视群雄。
信托方面,资金池信托可看成是基金化信托的一种,属于一种典型的开放式集合信托,它具有募资来源不确定、项目投向不确定以及投资期限不确定三大特点而资金池信托业务,通常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期限错配,通过连续滚动发行,募集短期资金投向长期资产;(二)设置申购、赎回机制,申购资金与赎回资金无法独立核算,无法保证到期清算资金全部来源于该期资金投资运作收益,即可能发生借新还旧。
目前市场上的资金池信托主要存在“长拆短”形式的“多对一”、开放式基金形式的“多对多”和TOT模式。信托资金池与银行理财资金池在规模上虽不可同日而语,但目前来看规模也较为可观。发行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有平安信托“日聚金”、上海国际信托“现金丰利”、中融信托“汇聚金”等,目前预计整个行业资金池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
2013年三季度末,中国信托业信托资产规模再创新高,突破10万亿元,但2013年前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16.86%、8.30%、7.16%。一时间,信托拐点到来的观点甚嚣尘上。当前虽难以准确判断信托拐点是否到来,但是银行资管计划试点以及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抢食通道业务倒逼信托业战略转型、提高主动管理能力确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2013年以来,政府提出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央行维持货币方面“紧平衡”态势,并先后放开贷款利率、推出同业存单,提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多重因素交织下货币层面趋紧局面持续,资金端成本持续上升,而资产端价格趋降,极大压缩了信托业的盈利空间。
与此同时,以往信托产品多为两年左右甚至更长期限,但客户中短期理财需求日渐旺盛。在此背景下,多家信托公司已开展或着手研究即将开展资金池模式的信托业务,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从事资金池业务,有如下几个好处:1、增强项目获取能力,包括项目前端的谈判能力以及获取低价优质资产的能力,降低资金端成本后,以前很多资信很好、但成本很低的大型客户都有介入的可能了;2、建立与金融同业的合作关系,这里的金融同业主要是指城商行和农商行,资金池信托的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同业客户;3、信托公司业务转型需要,资金池信托是基金化信托的一种,可以很好地锻炼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4、期限错配获取利差,银行存贷业务本质上就是期限错配,信托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收益非标资产的创设能力,因此通过资金池降低资金成本,然后投向优质非标资产,获取可观的利差是可能的;5、流动性利器,缓解刚性兑付压力。近年来,信托公司的刚性兑付压力越来越大,而信托不像银行可以贷款展期,资金池可以缓解信托公司的流动性压力。6、维护与机构客户的关系,机构短期理财的需求近几年非常明显,未来市场空间也很大,通过资金池的短期理财产品可以很好地打开机构资金的合作通道。
券商方面,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之后,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明确证券公司可依法从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其中,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分为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两种,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由集合资产管理合同约定即可。同时,该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发起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后5个工作日内,应当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起设立情况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大大简化了流程。
多年来,券商在渠道、人才、投研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积累和积淀,在资产管理方面拥享先天优势。因此,资管新政之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券商通过发小集合或者与信托、银行合作搭建券商资管资金池。2012年11月初,券商资管规模逼近1万亿元,其中集合理财产品规模达1600多亿元,2013年二季度末,券商集合资管规模约为3215.82亿元。
券商资管急速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中,有一部分就是资金池,但大部分资金池都不是券商主动管理的,而是充当银行的通道,银行推荐存量或增量信贷资产、票据、债券、信用证及部分信托计划类资产入池。据悉,目前有些大型券商的资金池规模已经超过千亿。
基金子公司资金池也不容小觑。2012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自11月1日起施行。同步正式施行的还有证监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
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基金子公司可以投资“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商品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截至2013年11月底,共62家基金子公司获批。从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看,原则上,除二级市场以外所有的金融业务模式,基金子公司都可以尝试。但是,其业务范围内的每个领域,均已存在大量成熟的竞争对手。因此,基金子公司面临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子公司开始从通道业务起家,迈入信托化。
通过挖人、拼爹、压价,基金子公司在几个月内便冲到了几千亿的规模,平安大华、民生加银作为基金子公司中的先锋,规模也都达到千亿左右。据测算,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七成为通道业务。
作为“小信托”,基金子公司也面临与信托业类似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一批大型基金子公司不得不开始着手谋变,寻求传统通道业务之外的业务类型,包括以券商资管资金池和信托资金池为范本开拓资金池业务,但目前仍然以非主动管理为主
保险资管也不甘落后。2012年7月以来,保监会相继出台《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等一系列保险资管新政,双向拓宽险资资金受托和资产投向,尤其在《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允许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或者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其中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等机构。
由此,保险资管突破以往保险系统内部循环的封闭投资,通过与银行、证券、信托、基金子公司对接,提升险资投资收益水平,同时以更加市场化的姿态加入大资管行业的竞争。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公司资金端成本最低,最高仅约4%(2013年10月平安人寿推出平安福健康保障计划,将与其利率定为4%,是国内首款突破法定评估利率的传统险。
责任编辑: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