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认为是家族财富管理元年,多家信托公司和银行纷纷试水此项业务。如何规避家族财富管理中的风险?如何做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MBA项目主任吴飞认为:“中国内地可投资规模达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已经达到了84万人,相对应的财富规模有27万亿元人民币。相关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的蛋糕上都想分一杯羹,然而目前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之路仍存在多重障碍。”
6月20日,“上海交大金融MBA—财富金融论坛暨2014中国金融研究院业界论坛:财富管理与对冲基金”在上海陆家嘴召开。作为一位在家族财富管理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吴飞对家族财富管理在中国之路研究颇深。
近两年家族财富管理在中国逐渐兴起。根据最近胡润的一份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的数据,到2013年年底为止,全国个人资产有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达到290万人,1亿元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6.7万人。
吴飞认为,家族财富管理的“火热”,证明了金融机构对市场的看好。“近年来很多信托和银行都在试水家族信托业务或者财富管理等,主要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市场需求很大,而且这种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对冲基金作为财富管理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配置,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吴飞谈及财富管理模式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单笔管理到专户管理,之后经历了提供平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如今国外的家族管理进入了比较高级的模式,个性化的阶段。
吴飞说:“在海外,家族财富管理服务不再仅仅限于资产的配置,他们关心财富的传承、合理避税、家族成员之间的治理以及慈善公益行为。家族共性的需求,我认为这是现阶段中国家族管理模式与海外存在的最大不同。”
对比国内与国外在财富传承上的传统,吴飞总结出,国外财富人群很多都是第二、三代继承人的阶段,中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很多都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在这个阶段主要的目标是为子孙后代提供坚实的财富基础。但是一旦进入第二代之后,关注点就会在财富的延续和家族成员人力资本的培养上。
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客户对财富传承没有意识,同时对收益过于偏执,对风险认识不足,让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处于尴尬的境地。“中国理财者还需要教育,从这一代传承到下一代时,就能意识到财富管理不仅仅是财富增值的想法。”吴飞说道。
另一方面,不同机构也有不同的模式,包括适用的理财产品多样性也不一样。美国是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包括国际国内、理财债券、基金、对冲基金、实物资产等等;而中国受到市场的约束,理财产品是非常缺乏的。
针对于此,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对家族财富管理进行重点研究,MBA课程中提供包括对从基金等金融领域选修课,吴飞本人也开设了一门财富管理方面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理解高净值人士的思维模式,如何选择投资策略和进行资产配置,如何维护客户和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如何帮助家族考虑财富传承、家族治理、家族风险规避和慈善公益行为等。
好的理财顾问最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这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不仅涉及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吴飞的课题之一是探索利用心理学和行为学来设计一套评估系统,帮助客户与顾问之间进行性格匹配,来评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心理状况、内在财务需求,以及在决策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等因素。
作为一种能够提供较高回报的另类资产,对冲基金在美国财富管理方面的配置已经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海外的一份报告研究发现,在全球147家顶级家族办公室中,平均每个家族办公室的管理资产达到8亿美元,83%的家族办公室会配置到对冲基金中,它们的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约为23%,占相当高的比例。
同时家族办公室也会评估风险。吴飞表示,在一份调研问卷中,家族办公室最关心的问题中透明度不够占73%。在吴飞看来,如果对冲基金想分得家族财富管理的大蛋糕,对它配置更大幅度的话,可能首要的目标是提高投资策略的透明度,减少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