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LED腐败背后:吃“财政鸦片”步光伏后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3/8/2 10:45:21   
>> 相关新闻链接
·消息称光伏电站将获增值税即征即退50%利好 ·OTT不赚钱:“浇灭”运营商创新热情
·新能源缺口500亿 各地打响补贴战 ·3万亿元信息消费市场份额 谁将最受益?
·价格倒挂频遭流拍 国产食用油最后阵地面临失守 ·“底特律破产”与“神木谣言”的启示
·利率改革隐忧 ·万达广场明年全面取消服饰业态 或为同门百货护航
·中国扩大制药行业贿赂调查 比利时优时比卷入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纺织业需整体转型升级

  有民企负责人表示,要想拿到政府项目,企业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重要关节免不了好处费

  蓝之馨 林春挺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被查后,四处打探消息的各界人士中,少不了很多LED企业。

  李兴华与LED产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人们纷纷揣测之后的行业震荡会有多大。而今年5月,广州市科信局局长等多名干部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事实上,由于掌握着产业补助资金与科研经费的发放大权,科技信息系统已成腐败高发区。这一系统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与腐败共同滋生的还有各类骗补乱象。审计署报告显示,安徽省中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大功率LED绿色照明项目通过虚假申报资料,骗取中央财政节能重点工程投资补助资金990万元。此外,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骗补345.5万元,广东省东莞百分百科技有限公司骗补23.2万元。

  中山一家LED企业销售负责人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表示,要想拿到政府项目,各家企业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政府项目要么三年不开张,开张就可吃三年。

  “比的就是谁更受政府喜欢”

  广东省科技厅手中握有一笔真金白银用于专项扶持LED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投入4.5亿元设立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除此之外,广东更计划在全省普遍推广使用LED产品。根据2012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广东将率先在公共照明领域即道路、公共场所、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财政或国有资本投资建设的照明工程领域,全面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根据规划,广东全省LED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000亿元。

  这些政策无疑对LED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为争夺这笔专项资金和获得政府的LED项目,企业们纷纷在一些“太阳晒不到的地方”使出浑身解数。

  前述中山某LED企业销售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能拿到政府补助或项目,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有,硬实力指企业本身技术是否过硬,软实力则考验企业的人脉关系和政府资源。

  “这种补助后面说白了就是两个东西:权力和钱,能同时有这两种东西的企业就能获得政府青睐。当然也会有一些考核标准,但在各个企业都满足的情况下,比的就是谁更受政府喜欢。”他透露,要申请补助,第一步就是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先对接上。

  事实上,有的企业项目做得很差,但是跟政府关系好,会吹牛,就能拿得到几千万的政府补助,而实际上这家企业的技术已经被市场淘汰了,根本没办法在行业内推广开来。

  一位LED业内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广东有超过6000家LED企业,大概只有2%~3%可以拿到补助,其中多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

  中山这家LED企业的业务中,来自政府的项目占了三成。这位负责人告诉本报,政府项目一般来说项目规模和利润都更为可观,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每次竞标,符合资质的十几二十家企业全都会来。而实际上最终的获胜者,大多数时候都已经内定了。

  至于怎么拿到项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位负责人略带神秘地说,根据不同的对象,操作手法也不一样。不过他承认,肯定要给重要关节的人物一些好处费,但具体多少他不愿透露。

  至于怎么维持与政府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表示,吃饭喝酒都是浅层的交道,关系不需要去维持,“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而中标的企业拿到工程款后,会先算一笔账,明的暗的已经花去的开销都算一算,然后再刨去利润,最后剩下的才用到工程上。

  LED走下神坛

  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中国政府将LED作为自己大力扶持的产业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LED要占到国内照明市场份额的30%,是目前水平的三倍多。官方估计,这每年可节省3500万吨的煤炭消耗量。

  业内人士称,同一瓦数的LED灯节约的效能是普通钠灯的8倍,是普通节能灯的3倍,成本则是钠灯的4倍,节能灯的2~3倍。

  另有数据显示:如果中国一半的照明灯都采用LED灯,每年节省下来的电量相当于全球最大水电站——三峡大坝年发电量的2.5倍。

  但对于LED是否真的如此节能,也有不同的意见。

  广东省广电集团总经济师辛瀑就表示,在同样照明强度下,LED路灯其实并不比高压钠灯更节能。再加上目前各个厂家LED灯的规格差别很大,一旦维护更换会很麻烦。因为它不像高压钠灯一样已经完全标准化,原有的灯泡坏了之后很容易买到替换的产品。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LED确实节能,但是未必环保。因为LED灯整体生产过程可能相当耗能。如果将生产及回收废弃的过程当中所需耗费的能源一起计算,反而高于一般电灯泡。

  在7月31日的广东省人大分组讨论会上,一名广东省人大代表明确反对把“认真实施公共照明领域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方案”写进发改委的报告中,他表示,政府如果要支持,就支持研发环节,而不要支持产品的推广。

  “推广交给市场,让市场去选择,市场是最会选择的。”这位人大代表说,政府强势出钱推广,很容易失误。

  上述LED业内资深人士也表示,政府补贴对行业本身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会影响市场发挥其正常的排毒机能。

  上述中山LED企业销售负责人说,目前LED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价格体系、产品规格、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政府政策等各个层面都还不成熟。

  而这个行业显然已经从此前的一窝蜂疯狂涌入变得逐渐理性。随着市场的逐渐成长,一些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同时也有一些人退出。本报记者了解到,佛山一家知名LED企业的总经理近期辞职转行当起了大学教师。

  “财政鸦片”和产能过剩

  事实上,LED行业的不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把财政补贴当作“精神鸦片”吸食,以及企业扎堆造成的产能过剩上。

  首先,在各地政府产业升级的口号中,“初衷良好”的大量财政补贴投向了所谓的新能源和新技术产业。公开报道显示,LED产业的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这两家企业在2011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双双超过了100%,其中,政府补贴对于三安光电净利润的贡献率达到90%,德豪润达则为79%。

  德豪润达2011年的营业利润为1.46亿元,而利润总额为4.52亿元。其中,约3亿元利润来自其子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以及所得税减免。而三安光电2011年获得的财政补贴涉及总额高达18亿元。

  根据审计署6月21日公布的“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中央财政2011年和2012年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在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上的资金818.83亿元。其中,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获得18.76亿元。

  与此同时,在光伏产业出现“寒冬”后,随着深圳一个与LED发展有关的规划的废弃,LED产业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光伏产业”。“前三年行业利润可达20%~30%,但现在只有5~10个百分点。”广东中山一家LED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这位负责人把利润下滑的原因归于LED产能过剩所导致的恶性竞争。他说,前几年,行业门槛进入太低,一个只要在企业有过一年研发经验的人员,就可以开一个公司。

  他补充说,LED入门门槛如此之低,以至于他自己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是LED。“我只知道,我就是做灯的而已,就像做其他灯一样。”他说,与光伏一样,来自其他行业包括做袜子、生产单车的都进入这个行业。“钱来得太快”,就像他们这样一个在中山的中等企业,一年的营业额也有10个亿。

  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过程比较复杂,公司一直没有申请。“申请的条件,首先要看产能,我们的产能不够大。”他说,“但是尽管产能再大,如果没有过硬的政府关系是很难做到的,你要知道,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民企来说。”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政府一味对LED进行扶持和补贴,将会导致这个行业步光伏的后尘。“光伏只是一些人在利用新能源的概念来骗取政府的补贴。”中国某家光伏企业的内部员工对本报记者说。

  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称,2013年中国可能会有五分之一的LED照明企业倒闭。不少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与光伏一样,政府对LED过于慷慨的资金扶持,其后果往往是,造成大量产能的过剩,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行业之间势必产生恶性的竞争,这最终阻碍了技术的创新。

  “中国的LED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国外。”上述中山LED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如何把产能做大,越大越好。”

  (本报记者张焕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