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宗苗淼)如今,二维码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无限新奇和便捷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不法活动的实施工具,同互联网一样,“吸费”、“信息盗用”等情况时有发生。业内人士表示,要注意选择发布二维码的平台,不扫不必要的码,自己留心,在使用过程中避免泄露个人信息,陷入消费陷阱。
二维码广泛应用于生活
一次团队旅游回来的路上,同团的男孩对一个女孩挺“有感觉”,男孩则拿着手机,扫了女孩手机上的二维码,不再是老套的要电话,俩人准备回家“微信聊天”了。
如今,二维码已经使用在各个地方,如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产品信息、手机客户端软件下载、打折优惠信息、电子票券、电影预告片等。就连名片店也可以制作出二维码名片。“扫描之后就可以加微信好友。”店主告诉记者,随着二维码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种新名片感兴趣。
二维码门票和凭证用手机作为终端,既方便快捷,又减少了纸张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在此基础上,二维码的数据防伪、加密功能也被开发利用,如演唱会门票、火车票、登机牌等都运用了二维码的加密功能。二维码应用在物品流通领域,追溯也将更加便捷。
二维码成不法活动载体
但是基于目前的互联网大潮,二维码时代也逐渐出现了众多漏洞。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逐渐增多,二维码技术正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载体。
今年3·15前夕,中消协曾发布警示,当用户扫描完毕之后,它直接链接至一个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伪装成银行信用卡的网站,或恭喜用户中奖,要求输入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用户便在不知不觉中招,甚至出现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等问题。
央视曾报道,北京市民持智能手机扫网站二维码充值话费,但最终没有收到运营商的短信,可能中了钓鱼网站的招,莫名其妙被扣款。
提高警惕别“逢码就扫”
“注意选择发布二维码的平台。”业内人士表示,通常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而在网站、微博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的概念就是一种图片化的文字,可以用来表述网址、邮箱地址、通讯录等。而网址指向一个病毒的程序时,通过安装包下载,用户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会被迫入侵。”业内人士称,在对外公布的二维码平台,也要提起注意,不要逢码就扫,以免透露自己信息。“首先不扫不必要的码,如果信息不明,不要安装;如果需要安装,就需确认二维码信息、程序来源可靠。”业内人士称,一个正常的数字安装包是有提供商,有软件名称,有版本号的,这些都需确认。同时,软件包还需明示功能权限,比如是否会调用照片,调用通信录、手机存储、通话、短信等,如果这些下载程序和功能无关,说明下载内容有危险。该人士解释说:“如果下载团购网站客户端,出现访问短信资料,通话记录,通信录等都有危险,因为本身团购网站不需要这些信息。”
针对是否应该为手机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有业内人士称,有些二维码检测工具本身也不可靠,可能出现自己造病毒,自己杀的情况。二维码检测工具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将安全全部交给检测工具,仍需自己留心,尽可能控制信息外漏,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责任编辑:cpr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