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篇
投入高、规模小、回报低,是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推出初期可能面临的境况,这令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该项业务是“鸡肋”。而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培训班”上,演讲嘉宾一致认为,资管业务不是“鸡肋”,从长期来看是“鸡腿”。经过培训班“头脑风暴”的学员也普遍认为,作为一项里程碑式的创新业务,资管业务的推出使得期货公司创新空间洞开,期货公司大有可为。与券商、基金、信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竞争白热化的财富管理相比,期货资管业务的起步应立足于期货的特性,风险管理将是差异化所在和期货资管的蓝海。
市场底蕴深厚
由于目前只能开展“一对一”资管业务,加上国内期货市场容量有限,业内认为资产管理业务推出初期的规模不会很大,单个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有两三亿元就已经“到顶”。即便按照三亿元的规模和年化30%的收益计算,扣除成本后利润也只有一千万元左右。而为了备战资管业务,从人才到系统等软硬件,期货公司的高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有市场人士认为,无论从国外期货公司还是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资管业务的规模都不是特别大。国外专业期货公司中,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并不大。台湾地区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尽管起步早,已经发展多年,但做得好的公司并不多。
“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小看’了期货资管业务。”中期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国内不能跟现在的华尔街比较,应该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比。国内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与那时的美国一样,都是价格动荡,企业迫切需要风险管理工具,而国内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品种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产业链资源丰富。
“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资管业务推出的意义。”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表示,以资管业务推出为标志,期货公司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个里程碑事件,提升了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成熟市场不同的是,国内市场才刚刚起步,产业基础庞大。以现货企业为例,国内规模以上与期货品种相关的现货企业达30万个,但参与期货市场的数量极小,有交易的数量就更少。现货企业和机构运用期货市场的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这就是期货公司开展资管业务的市场机会。
除了肥沃的产业土壤,国内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和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也为期货资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伴随着未来“一对多”的资管业务的放开,国内期货资管业务或将迎来大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突破口
即将推出的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赋予了期货公司包括股票和债券等在内的“全市场”投资范畴,这为期货资产管理业务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然而,面对本已经竞争激烈的财富管理市场,期货公司如何才能杀出重围,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呢?
“资产管理业务要注意发挥期货公司的业态优势,虽然可投资的范围很宽,但做什么才是期货公司的优势,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李强表示,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在代客理财的平台上竞争,因此,传统代客理财业务并不是期货公司的优势。从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这两个市场看,期货公司的市场定位应偏重风险管理。
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伴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开始将眼光瞄向了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交集将是理财,而利用的工具中将越来越多地包含衍生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管理或许不是期货资管业务的蓝海。”王红英表示,在其他投资领域,期货公司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可行性最大的还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现货企业的风险管理。
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调查显示,94%的世界大型公司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国内机构投资者偏少,套保效果喜忧参半,运用衍生工具管理和对冲风险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对冲溢价”。
“区别于股票等其他投资工具,期货是一种基于现货的衍生产品,本身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王红英表示,从这个特性来说,期货资管业务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应该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我国70%的企业是加工类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全价值大类资产管理,是符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期货特点的。
“基于此,期货公司可以开展现货产业供应链上的资产管理,也可以称为项目资产管理,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产品的范畴。”王红英表示,企业经营面临各方面的风险和压力,包括从采购、成本、技术、库存和销售的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变动和信用等金融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风险等。期货公司可以接受企业的风险管理外包服务,双方约定好权利和义务,从而为企业服务。
实际上,去年推出的投资咨询业务很重要的一块也是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与投资咨询不同的是,期货公司可以完全帮助企业运作,及时根据市场变动进行策略调整,避免企业在操作中的偏差。因此,不能用投资咨询业务的现状来预测资管业务的前景。”王红英表示。(董科)
责任编辑:cpr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