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各地稳增长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多个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计未来5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而有消息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拟8月份公布。
地方政府积极稳增长,是为地方税收、就业、经济增长等考虑,值得肯定。但是,当稳增长演变为一种投资冲动时,就值得警惕。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过审慎决策出台的“四万亿”规划,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如泡沫、通胀、地方债务危机、房价高企等,地方版“四万亿”计划更让人忧虑无穷。
早在今年4、5月,地方投资冲动就显露出来了。一个现象是地方官员在北京扎堆跑项目,另一个现象是,某部门一天审批100多个项目。于是,舆论惊呼“四万亿2.0版”来了。没有想到,今天媒体披露的某些地方投资总额更让人吃惊。在笔者看来,如果这些投资计划属实,那也只是一种泡沫式的“广告”而已。
之所以称为“泡沫”,是因为投资额脱离了实际,基本做不到;之所以称为“广告”,因为这些投资额主要是给外界看的,只有观赏价值。但这种不靠谱的地方版“四万亿”,同样会带来很多后遗症,譬如,烂尾项目、加重负债、百姓买单、重复投资……比2008年“四万亿”的后遗症更多。
现在,首先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地方版“四万亿”是否真实?以长沙为例,笔者查询得知,2011年长沙辖内财政收入为1330亿元,未来5年每年财政收入大概略高于这个数。众所周知,财政收入需要支付公务人员工资、庞大的行政支出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未来5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钱从何来?
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如果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更是天方夜谭。因为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不外乎三种途径:财政收入、向银行贷款、发行地方债。但是,财政收入连正常支出恐怕都保障不了,更别说额外投资重大项目;向银行贷款也很难,因为银监会刚刚表示,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就包括地方政府融资贷款平台;另外,发行地方债也融不到多少钱,因为是国务院财政部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规模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使用有限制。
据悉,审计署报告曾披露,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如此高负债情况下,地方政府还要出台大手笔的投资计划,尽管勇气可嘉,但给人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印象。
很多人大概记得,2008年“四万亿”计划国家承担了投资的重任,地方政府连配套资金都难以到位。2009年底审计署曾披露,“四万亿”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近半未到位。2008年由国家牵头、投资并出台鼓励政策,地方政府都缺少配套资金,如今独自承担投资重任,显然,任务很难完成。
在笔者看来,地方版“四万亿”计划很难实现,其主要目的在于表明稳增长的决心,作为一种政绩、一种态度,既给上面看也给公众看,同时,这些投资计划大概是用来吸引社会投资的噱头。但是,无论是上级政府还是社会公众,并不傻;而且,社会投资也不一定看重政府所罗列的项目,因为有的项目是有较大投资风险的。
当然,地方政府如果公开庞大的投资计划,就要想方设法兑现一部分承诺,而兑现的方式大概是,以极不合理的免税、土地等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以粗放式的审批和监管为某些污染项目、高能耗项目放行。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对地方版“四万亿”加强监管,防止地方“四万亿”加重公众负担,留下后遗症。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