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架纺车依次排开,60岁左右的“织娘”们忙碌异常,投梭、拉扣、踩踏板……“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中,一根根黄绿色的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从种棉花、收棉花,到纺线、织布、剪裁、包装等数十个中间环节,再到最后各类老土布服装、床上用品等产品‘出炉’,全部都是由我们附近3个乡十多个村的农民手工完成的。”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常务理事)说,合作社现有会员1000多户,上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下有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她们有的在地里种彩棉,有的坐在炕头纺棉花织布,有的到加工厂做活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收入在万元左右。
把小纺车“请出山”
赞皇县山区农民种植棉花历史悠久,农村妇女亦有纺棉花织布的传统。
“我从小就看着俺娘跟奶奶纺棉花织布,只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从事这一行当。”2005年之前,崔雪琴一直在石家庄做服装批发生意,但一次投资失败,让她失去了一切。母亲对老土布的爱及自己随后的一番市场调查,让她萌发了做手工老土布的念头。
原来,她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天然、环保的衣物,市场上虽然有很多号称是老土布的产品,但却以机织布居多,甚至还有一些是再生棉,“老土布创业一定大有可为”,崔雪琴萌发了创业的想法。
可是,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别说是木纺车、织布机了,崔雪琴连一个锭子、梭子也没有。光一个织机上的锭子,她就寻遍了赞皇县、元氏县、临城县的数十个村落……数月之后,终于拼凑组装了7架手摇纺车和5台钢木结合织布机,又找到了“熟悉业务”的老大娘。大家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熟练,终于在2006年6月21日织出了第一匹合格的布。
接着,崔雪琴在县城开了首家办事处,开业当天便卖出了八件,这也让她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2007年8月,原村土布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也成为我省第一家新型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
件件产品都可追溯
要想在市场走得长远,质量是第一关。从做第一匹手工织布起,崔雪琴就告诉自己,要做真正的土布,绝不弄虚作假。
成立合作社之后,崔雪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千亩棉花基地,种植环保的彩棉。“自己种棉花虽然麻烦,但质量有保证。”崔雪琴说,从种子的选购开始,到棉花采摘交货结束,合作社都实行统一的田间管理、指导,把田间作为“第一车间”,把住了原材料的质量关。
目前,由于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个关于老土布产品的统一标准,导致相关产品生产工艺、质量和生产材质较为混乱。
“我们一直是按照B类产品(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服装)来生产的。”合作社经理秦振英说,他们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土布纺织标准,覆盖纺线、浆线、织布三大工序的72个细节。全社实行棉线统一配备,克服了老粗布笨、厚、硬的弊端,标准化推动了产品的精品化,为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赢得了先机。
在质检车间,记者发现在一匹床单布的边角上,有个用别针别着的小白布条,上有“米改改 5月26日”字样。检查员曹瑞兰解释说,那是他们的产品追溯牌,标注的是织布者的信息,便于出现问题时查询,而这样的标牌将一直“跟踪”出厂,进入消费者手中。
果真,在该社一件三件套床品中,记者发现除了合格证、售后服务卡外,还有一张红色的“原村土布生产跟踪卡”,上面用中英文标注着的,正是织布者的姓名、年龄、织布机号、款号等信息。
老土布迈向大市场
双经双纬的纯色围巾、轻薄柔软的衬衣、色彩自然的床上用品……在合作社的产品展示大厅,近百件展品看得记者眼花缭乱。“既然做服装,就要将原有工艺与新产品、与时尚相结合,老土布产品也一样要站在时尚潮头。”据展厅解说员介绍,目前,该合作社已开发了“原村”牌天然服饰、床上用品、手工艺品、儿童用品和车饰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如今,原村土布合作社已经成为集原料、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农民“致富基地”,其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赞皇县白鹿村70岁的王军梅,是合作社一名熟练织布工,抱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已在这里干了两年多,虽然去年不经常“上班”,也还挣了七八千元。“我算挣得少的,那些年轻的、天天干的,比我多一倍呢。”不过,老人很知足,“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多好!”
崔雪琴今年的“喜事”真不少,棉花长势良好,丰收有望;前几天,合作社又被评为2011“中国50佳合作社”。不过,高兴之余,她又有了新规划,希望能够通过挖掘赞皇古文化,并与原村土布结合推出系列产品;同时,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享受老土布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