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又上调了,此前几天我身边就不断有人在抢着加油,希望能在油价上调之前多“囤积”一些燃料。只是,用汽车油箱“囤积”能囤多少?每遇此景,我总是忍不住笑着劝:你还能把一辈子的油都加满吗?而这些人也不时反唇相讥:难道你还有更好的办法?
从平头百姓到发改委,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抑制油价,也都想拿出一套能令人更信服的成品油定价办法,但改了几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认可,而不满意的关键是定价方法的合理性。怎样才算合理?生产者说,“你得别让我赔钱”,“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说,“考虑国际原油价格是可以的,可国际油价从90美元(一桶)涨到100美元,你上调油价了;但国际油价跌回90美元时你却没回到上调前的水平,如何叫合理?”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理由实在听得太多了。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让换个角度,探讨一下如何应对不断攀升的油价吧。
做个抵御价格上涨的金融学方案,首先想到的是“套保”。尽管我过去很反对企业这么做,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假如真能这么做,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消费者个人没有“能力”抵御这么凶悍的涨价趋势。最简单的套保方案就是针对涨价因子做期货交易,比如国际原油价格是国内成品油的涨价因子,那我们就可以去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做多国际油价,这样,当国际油价涨到了国内油价上调的“窗口位置”(上涨4%)时,国内油价上调,但消费者在期货上的盈利(如果比例合适)能完全抵补油价上涨带来的损失,所付出的只是期货中介费。这就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
有人会想起当年国内航空公司套保巨亏的教训,并以此推断教科书所言不可靠,这可是个天大误解。国内航空公司当时做的是什么方式的套保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期货套保,否则不会产生那样巨大的损失,这和教科书没关系。可问题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哪有能力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别说个人,很多国内期货公司都没这个资格,这岂非望梅止渴?
如果我们的金融市场也能像华尔街那样“有需求就有供给”的话,我相信我们那些有资质或者有渠道(特指海外合作渠道)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期货公司就应该开发满足此类需求的理财产品,而这样的产品开发对这些机构来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我每次去银行办业务,都会有窗口人员不厌其烦地向我推销理财产品,说心里话,一项好的理财产品(也就是满足百姓需求的)是不需要这样推销的,假如我们的金融机构产品开发部门能摸准市场需求,比如刚刚说过的对冲油价风险的需求,那他设计出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而这样的市场不需要什么口才也能保持活跃。
那么,能“套保”的理财产品可不可以有呢?可以有,但仅是“可以”而已,因为不一定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原因在于套保方案把不利于消费者的风险转移出去了,可同时也把“国际油价下跌对国内油价的降价压力”这种有利于消费者的风险也转移个干净,这往往是套保者内心不愿接受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办法就是期权。要想解决期货套保带来的“好坏不分一刀切”的问题,上述理财产品的“内核”即可以换为国际原油买方期权,或者更干脆是成品油买方期权。这么一来,油价上调时你可从期权多头中获利;若油价下调,你也不吃亏,仅仅付出期权费而已。
如果还不甘心,那就设计一个油价波动率理财产品,标的资产价格涨跌不是盈亏的基准,而是波动幅度。这类可以规避价格方向性的理财产品,代表着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据此,根据国际油价调整基准(上下4%的波动幅度),我们可设计一种以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率互换”为工具,做多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率(执行价格为波动幅度8%)的理财产品。对于这种产品的投资方来说,无论国际原油价格向哪个方向变化,只要达到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投资者即可获利。也就是说,坏事(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超过4%)可以变成不是坏事,好事(油价下跌超过4%)则好上加好。我相信这类理财产品会更有生命力。
必须说明的是,从严格的理论逻辑上讲,上述产品无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哪种可操作。而其意义呢,也绝不仅限于为成品油消费者提供避险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标的资产的金融产品,现货市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有了市场保障。假如国内成品油定价过高了,那么市场投资者(主要是机构)就会通过一方面做空成品油,另一方面做多国债同时做空避险工具的手段实现套利,而套利机会消失的均衡点就在于成品油价回归合理。到了那个时候,谁也别说什么成本、亏损之类的话,一切让市场说了算吧。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可能还只是一种畅想。但这也确实给国内金融机构提了个醒:如果说简单的商品市场红利已消失,那么金融市场红利可能就在眼前。就看谁更有远见了。(作者田立,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