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政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等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理念之争:该不该谈钱
冯骥才是文人,王健林是商人。在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上,这两种身份的期望并不相同,而且还“不小心”地暴露在记者会上。
冯骥才认为,指导文化大发展的价值观应该“少谈钱,多谈精神”。他说,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在说到文化大发展的创意主体艺术家时,冯骥才也认为,艺术家要面对艺术、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背对钱。
对此,王健林并不同意。他接过冯骥才的话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刚才冯骥才委员说少谈点钱,我不敢苟同。”
此语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他接着解释,“如果说不谈钱,我这样的商人就没法活了。”王健林认为,不是不应该谈钱,而是要谈应该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人应该更多地追求财富,人人都应该有钱,所以有钱也是好事。
管制之争:要不要松绑
理念之争还有点“务虚”,文化企业家们则更加“务实”。全国政协委员、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日前就在一次小组会议上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是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他认为,遇到瓶颈时,通过并购做大是一个好途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不是资金支持,而是政策松绑。他建议,“并购回来的企业,应该享受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
税收优惠也是松绑,甚至是直接松绑。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要在文化领域实施费改税。
他表示,可依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实施差别税制,完善和细化文化产业的差别税率政策;加大对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依据WTO中国承诺条款的要求,出台有利于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和走出去的税收政策等。
门槛之争:民企寻突破
国家虽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体制改革,但现实中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仍是普遍存在。对此,王健林并不否认。
王健林解释说,在文化领域方面,对民企的“门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主要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文化产业单位可能很难拿到国家的钱;二是在政策方面也不能平等,比如电影产业,无论是制作还是放映,国有企业的占比都是少数,仅有的两张进出口权还分别给了两个国有企业。
但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王健林认为,民企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创新性强,敢闯敢试,文化产业是创新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二是机制方面更有优势。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提高文化单位创新能力,要压力、动力齐上阵,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要参与市场竞争,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文化创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王立平:文化不仅不能“嫌贫”,还要“扶贫”,“我们不但要让低收入群体有书读,有电视看,还要让他们有戏曲听,有电影看”。
全国政协委员、阳光文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杨澜:一个时代留下的不能只有高楼大厦,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塑造一个民族未来的性格,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文化事业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