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力量
万科对销售速度几乎有“洁癖”,因为规模一旦不能配合以速度,就会立刻变为库存。
2008年,王石的万科宁愿与宋卫平的绿城“结怨”,也要让片面追求高利润的万科,回到依靠规模和速度发展的轨道之上,那是因为,无论王石抑或郁亮都深知,对于一家已经成熟的企业,惯性是一把双刃剑,而惯性一旦形成,再难改变。
2009年底,京城颇具名气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毛大庆加盟万科,他在万科初期的经历,或许可以从侧面对万科之于规模的痴迷与坚决做出诠释,在毛大庆看来,万科在北京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土地。凭借个人积累的人脉,毛大庆辗转腾挪,在北京三环之内为当时缺地的万科觅得净地一宗。那块土地,在任何一个地产商的眼中,都是肥肉一块。然而,毛大庆等来的却是这块土地的购置计划被总裁办公会否决,而且是不经考虑的回绝。
因为这块不到5万平方米的土地,在万科的土地价值评价体系中,显然过小。当时一位在场的人士曾向笔者回忆,万科的逻辑在于,以万科的执行力,如此规模的土地,恐怕从前期设计规划到施工销售,半年便可完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团队怎么办,而花费相对较高人力资源成本运行的项目,最终带来的收入规模却要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一句话——货值不够,尽管可能有更高的利润率,但那“不是万科的菜”。
万科想要的是盖房子和卖房子挣到的钱。当时,新晋万科副总裁、北京总经理的毛大庆对万科的策略体会可谓深刻。于是,接下来,毛大庆十分“万科”地接连在北京房山、西北旺这样的城乡结合地区大举拿地,再后来,深谙万科策略之道的他,甚至不惧在已经不再归属北京的香河拿下大片土地,所为只有一项——货值,这已被万科最高决策层视作价值评判的铁律。
和那些热衷于“捂盘”的同行相比,万科对销售速度几乎有“洁癖”,因为规模一旦不能配合以速度,那么规模立刻就将变为库存。对于万科各地方公司的老总而言,如果开盘一个月内,不能销售掉手中房源的60%,那么必须在下一个月采取促销措施,把房子卖掉。这一点,不仅是郁亮向自己带领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提出的要求,而且是万科向市场表明,万科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对速度追求的极致以及信心。
在2008年,沉隐已久的王石做客《经济半小时》,他对高房价的道歉以及万科不拿地王的承诺,一度被中国地产界视为异类,也被看做是王石的姿态之举。但如今,外界明白,规模与速度才是万科的策略根本所在。
恩怨背后
但凡能够令万科高管层怒发冲冠的,都是那些足以对其第一位置形成挑战的事件。
向来是无风不起浪,如果回看万科发展的历史,但凡能够令万科高管层怒发冲冠的,都是那些足以对其第一位置形成挑战的事件。
这其中值得一书的是万科与绿城的恩怨。2010年初,绿城老板宋卫平向万科发出了挑战,声称绿城将在短期内超过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销售额的no.1,万科立刻反击,一时好不热闹。
然而,鲜有人知道绿城与万科的恩怨何来,以及这与万科“规模与速度之路”的关系。要讲清楚这一切,恐怕仍然要回到2008年的杭州,那一年,除了砸掉万科售楼处的业主,还有一个人,对万科耿耿于怀,那便是绿城集团的老板宋卫平。
那一年绿城正处在发展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押宝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的高速成长预期,绿城采取了高速扩张策略。而为了赢得扩张所需的资金,宋卫平不惜通过香港向国际市场高息发债,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率飞升。在2008年万科杭州四盘同降的前后,正是宋卫平偿还到期公司债务的关键时期,而杭州则是绿城的大本营。
万科四盘同降,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宋卫平的部署。由于绿城的产品线偏重高端,其更高的房价在面对万科猛烈的降价风潮之时,就显得异常敏感,特别是宋卫平当时正处于偿债关键期。恩怨就此结下。万科也因此在房地产行业落下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名声,“老大”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显得不甚负责。
将近3年之后,万科参与当时降价决策的一位高管在与笔者在闲谈中提到,在万科决定降价之前,并非只顾自己漠视同仁,这位高管声称万科在杭州四盘同降之前,曾4次在不同场合,向包括绿城在内的开发商同业,传递过万科将要降价的信息,还希望大家联手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整。
历史的真相永远无法复原,但是,万科宁愿付出为回归原有轨道,而不惜得罪他人的代价,则又一次证明了万科对规模与速度的追求。
万科更看中的是规模与速度之后的惯性,在这种惯性的强大力量之下,2000亿元,或许并不需要郁亮或者王石,呕心沥血。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