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为了一场风暴,席卷世界。有人指责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起因是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漠视。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形成了广泛认同。进入2009年,我国一系列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使我们不得不重提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比如,郑州的“开胸验肺”事件,长沙的镉污染,赤峰的水污染,以及稍早的“三鹿奶粉事件”……
这些事件都体现了企业唯“股东”利益是从,而不顾雇员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如此继续,必将像美国金融危机一样,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而最终也会影响到“股东”的利益,使企业难以独善其身。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企业社会责任缘起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型公司控制了美国的大部分经济,支配着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公司破产、工人失业、社会问题空前恶化,引发了美国学术界关于公司的财产权与控制权、公司的内部治理、公司有限责任滥用、公司的社会责任的讨论。由此,开始了对公司社会责任长达一个世纪的讨论。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波利和多德教授进行了一场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多德在《董事应该为谁承担义务?》一文中认为,公司是一个既有社会服务功能,也有营利功能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者应承担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多德反对股东至上,认为董事作为受托人,他不是为股东而是为他们的公司承担义务。至此,公司新古典经济学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主张受到冲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波利和多德引发的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仍在继续,多德的社会责任观逐渐得到认同,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益相关者理论依托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又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传统观点受到了严峻挑战,并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界定奠定了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宾西法尼亚州立法为先导,二十九个州开始了修改《公司法》的浪潮,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为股东服务。
从以上思想渊源和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具有且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公司社会责任被普遍理解为公司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之外,对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分析
在金融危机的潜伏与蔓延期,一些社会组织已经开始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呼吁企业作“企业公民”,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顺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潮流,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标准建设和实践方面,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1.全球报告组织GRI体系
GRI旨在制定和推广全球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框架。G3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指南框架,同时,GRI也提供了具体行业的补充框架。
2.SA8000-2001
2001年12月12日,经过18个月的公开咨询和深入研究,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表了SA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环境为目的的标准,根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福利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的一些要求,其内容则主要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作出规定,能使劳工在多方面的权益获得保障。可以说,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关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3.道-琼斯社会指标体系
DJSI(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family)是最早衡量领先公司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财务绩效的财务标准,适用于各个行业。DJSI指标体系分析目标公司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绩效,按分值和权重对各指标综合加权得出目标公司的评分值,作为投资参考的依据。这套指标包含环保、劳工、慈善等社会责任方面的指标,影响并推动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行为。
4.ISO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制定的进程
2004年,ISO根据当年6月的瑞典斯德哥尔摩ISO社会责任标准研讨大会及随后的ISO/TMB会议的决议,成立了直属于ISO/TMB的“ISO社会责任工作组(ISO/TMB/WGSR),启动了ISO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进程。目前,ISO国际标准化活动已从纯技术领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领域。因此,ISO将其视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5.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伴随着社会责任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国际上,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上升趋势。1992年,仅有26家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到2001年已突破1000份,2007年报告达到2820家。
企业所发布的所有非财务报告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具体而言,非财务报告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环境健康安全与社会/社区报告、企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社会报告、慈善报告、社会/社区报告以及其他共九个类型。
根据毕马威2005年的调查,全球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有经济、伦理等十多个方面的推动因素,见表1。
三、对完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多视角分析
公司履行和报告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无论从法律强制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考虑,都将如此。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光说不做”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使报告更趋真实、完善。
1.法律建议
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显然,新的《公司法》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般条款”,为司法和具体规则和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准绳和依据。同时,我国相关法律也涉及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对其加以整合,共同解决公司社会责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2.组织保障
公司履行和报告社会责任,要上升至企业的战略高度,融入企业的文化。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应争取领导支持,设置报告专员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数据搜集和管理体系,制作数据搜集表格和填报说明,动员部门协作参与。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反馈,制定持续改进的计划。
3.政府引导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拓宽企业参与公益渠道。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对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予以引导、支持、保障。我国虽然在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部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体系。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按照国际上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条款,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
四、中国总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启示及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政府、雇员等多个方面,总会计师不可能对所有社会责任负责,但积极搜集、提供报告社会责任指标所需资料,参与社会责任决策与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是其基本任务之一,总会计师对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准确核算与环境、产品质量担保等会计事项
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相关事项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正式进入财务报告,这些事项主要体现在环保与产品质量方面。同时,审计准则中对财务报表审计时环境事项的特殊考虑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作为总会计师,应对这些准则的履行予以积极指导和大力推动。
2.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的施行
陈今池主编的《国外财务会计文选》中提到:“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会计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很多重叠的部分,尽可能地披露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积极探索和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和报告形式,实践先走一步。
3.协同企业的相关部门,推动社会责任报告工作
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环境和社会的指标,很多不能货币化且专业技术性较强,单独依靠技术职能部门或会计部门,很难将工作做好,总会计师应该有“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积极组织财务会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工作。
(作者简介:耿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张以宽,中国审计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牛红军,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博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