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时代来到
冯仑曾经说过:“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你就真的有钱了。”而冯仑卸任万通地产董事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找钱。
当年凭借着3万元做成了1800万元大生意的冯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融资。
按照冯仑的规划,万通实业将正式更名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将涉及房地产开发、园区地产、基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领域,集团有意将主营工业地产的万通公社先推上市,三年之内推动万通控股整体在海外上市。的确现在的万通并不算是一家大公司,根据该公司去年的年报显示,2010年万通地产营业收入为35.68亿元,较2009年增长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4亿元,较2009年增长51%。这样的一个水平只相当于一家中型的地产公司。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在万通立体城市的概念上,冯仑用上了“戴绿帽、吃软饭、赚硬钱”的经典言论,但是资金的不足,仍然让其难以快速发展。
和冯仑一样,不久前突然回国参加万科股东大会的王石也透露了,他游学海外与万科的国际化有关,万科有打入国际市场的计划。
缺钱和不缺钱的全想在海外上市,就是看到了资本力量已经成为了主导国内地产发展的主力。
曾经是任志强小弟的潘石屹,“手里钱多得花不出去”一直是其上市后的口头禅,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购了任志强旗下的北京公馆和民源大厦,让潘石屹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超越了曾经的大哥,资本的力量可见一斑。
在潘石屹上市的诱惑下,从华润脱离出来的华远也开始了上市之旅,2008年8月28日,湖北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实施完成,华远地产借壳幸福实业,实现在A股市场的成功上市,但是上市后的任志强并没有“手头宽裕”。
上市后公司再不是一个人的公司,而是一个团队的企业,大佬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呼风唤雨”,转型来适应资本的要求在所难免。
被逼海外上市
当年的招保万金,除了万科和保利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其他两家已经被近年来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纷纷超过,碧桂园、龙湖、恒大这些香港上市的新贵,在短短几年内就杀入了地产业的第二梯队。
2010年,龙湖地产销售额333亿元、碧桂园销售额329亿元、恒大地产销售额458亿元。在政策调控银根缩紧的情况下,海外融资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国内,这不禁让王石和冯仑全谋划着海外融资的计划。
“今年的前几个月我们行没有放出去一笔开发贷款,现在根本就没有额度。”建设银行北京某支行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股市不振、银行放贷受阻的情况下,房企开始了一轮密集的海外融资计划。
4月1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称,其首次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2016年到期之美元优先票据规模为7.5亿美元,年利率自4月7日起按9.5%计算。同时中化方兴地产也宣布计划于新交所发行票据,但规模未定。中化方兴表示,在落实票据条款后,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野村将与公司订立购买协议,成为公司该次票据的初始购买者,票据所得款项将用做营运资金、尚未偿还债项的再融资、资本开支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记者了解到,自从去年调控开始之后,面对着收紧的货币政策,不少企业都开始了海外融资之旅。去年,恒大地产、世茂房地产、碧桂园、恒盛地产、融创中国等内地房地产企业就相继发布了其在港发债融资的动作或计划。
目前,万科和万通以及华远均为内地上市公司,这次王石和冯仑皆提出了海外计划,不知道任志强会不会也有此打算。
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的融资利率比起海外发债来说还是低一些。就此问题,标普分析师符蓓称,海外融资年限一般都是5-7年,这笔钱可以长期锁定。因为海外融资的利息都是固定的,国内利息不断上升的话,海外融资以后相对会有优势。
穆迪分析师曾启贤也预测,目前国内银根还是比较紧张,国内银行利息在未来还会继续提高,国内融资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收紧,预计未来6-12个月国内银行贷款对房地产行业可能还会有一个收缩。
对内地房企来说,现在是一个困难的时点,所以选择海外融资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机。
商报记者 赖大臣/文 暴帆/摄 焦剑/漫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