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起,春运拉开序幕,据官方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客流量将达28.5亿人次,同比增加11.6%。其中,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将突破历史纪录达到2.3亿人次,同比增加2554万人次,增长12.5%。
面对公众的关切,铁道部再次表态,到“十二五”末,中国将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其实,之前铁道部已表过一次态,那次说2012年解决“一票难求”,现在尽管将时间推迟至2015年,但笔者依旧对此持保留意见。
众所周知,春运作为中国独有的特殊现象,其最大的特点是在短短40天内,完成2次将近30亿人次的迁徙,也并非中国人生活的常态。因此,无论是中国的交通运输能力的设计,还是铁路建设本身,都绝不能以此来衡量。再说明白一点,对于铁路运输而言,应该以365天正常的运输能力来规划和建设,而绝不能以春运的40天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真的彻底解决了春运“一票难求”,那只意味着铁路运输“产能过剩”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笔者认为,无论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还是航空运输,春运期间一遇到问题就用客观运能不足解释,其实并不科学。以铁路运输而言,目前铁路总里程是9.1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8358公里;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超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1.6万公里以上,铁路将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可即使铁路运能大为改观,要说解决春运“一票难求”,恐怕也不能打包票。
其实,现在呼唤解决“一票难求”的真实诉求是:在春运期间,更多地将有限的车票快捷、公平地分配到想回家的人手里。“一票好求”更多的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分配正义”,而非客观的运输能力。对于春运火车票,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买票过程的便捷和公正。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在铁路垄断体制难以改变、铁路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有诚意和人文情怀,“买票难”仍有很大的解决空间。
春运难度大,但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看到,铁道部在充分挖掘既有铁路运能的同时,通过停开或减少货车,大量增开普速旅客列车,并加开高铁列车等,扩充运能。特别是,针对“买票难”的症结,铁道部通过增开售票窗口,方便农民工购票,扩大电话订票范围,以及扩大火车票实名制试点范围等,方便购票。这些改进和尝试,值得肯定,将很大程度上减少怨言。
除此之外,笔者还建议:为了便利民众买票,第一、春运期间,能不能每个大车站都做到提前10天24小时预售票;第二、能不能把所有的票源都集中到铁路网络系统,停办饭店、旅行社的合同票,并让纪检部门给予监督,堵住腐败和倒票的源头;第三、能不能对代办售票点通过网络系统和稽查人员进行监管,防止代办点成为倒票的窝点;第四、对于农民工买票,能不能让用工单位的工会直接凭身份证给每个农民工办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排队的人流和等待的焦虑;第五、对于车票剩余情况能不能在车站显要位置及时公布,并派专人答疑,不要让群众排半天队,到窗口了却告诉没有票;第六、铁道部门能不能在各大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及时提供客流和车票信息,疏导旅客行程;等等。
让公民以一种更轻松愉快的方式回家欢度春节,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和整体人文素养。对于每年的春运困局,我们看到了铁道部门的努力,也看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进步,但考虑到春运本身是一个社会的特殊存在,在客观上彻底解决“一票难求”,在笔者看来,既没必要,又无可能。只要在买票的快捷和公正上能真正改进,比如全部实行实名制,再比如,做到票务信息彻底公开,我们相信,即使客观上依旧缺票,起码也能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特约评论员马光远 经济学博士、律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