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饥饿营销
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此次限价令是茅台推行限量提价、饥饿营销战略的延续。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茅台酒厂一边提高出厂价,一边却暗地进行控量。曾有券商到茅台镇调研后发现,茅台销售公司至少有90万件库存(按出厂价计,价值约27亿元)。不过针对此种说法,茅台销售公司和茅台董秘办均予以否认,“茅台的库存是因为茅台酒的特性,从生产到出厂必须经过近5年的周期造成的,并非茅台厂家
有意为之。” 来自茅台销售公司的信息表明,2011年53度飞天茅台的供应量将会增加10%。而贵州茅台集团总经理袁仁国则表示,为了缓解茅台酒供需矛盾,茅台酒这几年不断加大产能,产量每年都有几千吨的增长,去年就增长了2600吨。“随着产量的增长,供需矛盾会有所缓解”。 虽然流通渠道环节层层加价,是导致零售价大大高于出厂价的原因,但有人认为,零售价与出厂价相差太大,生产厂家也难辞其咎。“厂方有自己的价格体系,对于商场超市,厂方会给他们一个终端指导价,但供货不足等于是涨价暗示。” “茅台虽然一直依赖涨价奠定其在中国白酒业的霸主地位,但近年来不仅遭遇老对手五粮液的挑战,新贵洋河也一直通过高价营销进行逼宫。”曾任多家知名酒企营销总监、《营销总监》一书作者廖建勇认为,在茅台酒产量短时间内无法放量的情况下,茅台只能通过涨价来维持其对五粮液和洋河的优势。“从这一角度来讲,茅台是乐意看到终端涨价的,限价也只能是其对渠道控制的一种试探。”
白酒行业的乱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疯狂的茅台”背后是白酒行业的混乱。他说,首先是白酒的营销模式导致了层层加价的现象。据了解,
酒企大部分都走四级代理模式,即全国总代、省代、市代到终端零售。在出厂价的基础上,每层代理都会抽取10%甚至更多的利润。而白酒行业通行的“包店”模式,再一次推动了零售酒价走高。一些白酒经销商会一次性支付30万元到50万元甚至更多费用,以此买断一家酒店的酒水专供权。 “进酒店、进商场都有这种‘潜规则’,进店费、促销费,还有销售员、领班、采购等各个环节都有费用,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消费者买单,白酒价格肯定水涨船高。”他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告诉记者,以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前提是存在竞争型产品和市场。因为茅台的特殊市场地位,已经形成垄断性,厂家拥有很大的定价权,这种定价权又被各层经销商、炒作者等买卖之间的中间环节层层“盘剥”。 “茅台酒在市场上经常供不应求,但市场体制建设、渠道管理的规范却没有跟上。茅台一直都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也让市场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规范。”肖文说。 “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这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可能滋生新的腐败。”杨建华同时表示,现在奢侈性、炫耀性、攀比性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人都通过这样的消费来获得身份地位的价值认同,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理性,也容易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
本稿综合新华社、《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