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物价上涨的对策
治理物价上涨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可盲目完全采用西医快速祛病,损坏机体元气,应该中西医结合。
第一,短期应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组合。
在实施各种短期政策工具的同时,重要的还是要维持内部经济平衡。
1.正确处理流动性泛滥和经济稳定的关系。快速收缩流动性会对正在复苏的经济造成冲击,可能会形成烂尾工程和三角债,也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率,降低居民收入。分步骤、有节奏地收缩货币供给,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要有效组合,防止国际游资套利,打好“热钱”战役。
2.变“汇”为“物”。截至2010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已达2.6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74万亿元,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将充足的外汇储备变为到国外购买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品储备,置换成黄金等硬货币,甚至进行股权投资,都有利于外汇保值增值、应对通货膨胀。
3.补贴低收入群体。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为41%,此轮物价上涨的商品大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般日常消费品,食物等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对其生活影响较大。应提高最低生活补贴标准,直接补贴低收入群体,保持社会稳定。
4.完善农产品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应逐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对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实行补贴,比如永久性减免过路费、市场管理费等。
5.稳定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作为经济主体,很多居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都是经济决策者,他们对价格上涨预期升高会直接助长抢购等行为产生。有研究显示,11月北京商品房市场量价均出现结构性上涨,而且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稳定消费者通胀预期也是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重要手段。
第二,中长期应注重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点还是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现存制度上的诸多障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顺畅地起基础作用。只有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同时,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工具弥补市场机制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的不足。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度依赖资金、劳动和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办社保,让弱势群体在经济波动时生活有保障。
4.加快汇率市场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采取合理的利率——汇率组合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逐步推进开放资本账户,鼓励对外投资,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5.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出现造成市场不稳定的投机炒作,关键是游资缺乏获利的投资渠道。因此,依靠单一“堵”的路子不可持续,应营造良好的环境疏导民间资本,完善资本市场,放开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让民间资本真正健康地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