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和脑袋的比拼
如果问我做企业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那就是“做企业”就是“做脑袋”
也就是说,21世纪做企业,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是这一个——脑袋!
脑袋是创新之源,脑袋是资源的“整合机”加“放大器”。
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我国大陆发明专利的数量只是美国和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我们出口的产品,大约有一半是贴牌。这说明我们是一个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薄弱的国家,我们的资源版图正在被别人鲸吞蚕食,我们的生存权正在受到挑战。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已经到了不能不搏的时候。
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设计是“基因”,执行是“发育”。设计竞争是真正的“脑袋与脑袋的对抗”。对于企业来说,最省钱的阶段,或者说“最赚钱的阶段”,不在制造阶段,不在出售阶段,而在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寻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优势,哪怕只是“一点儿”,就可以打出自己的万里江山。因为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那么 “一点儿”,画家与画匠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大禹与大鲧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天才与神经病的基因差别还是那么一点儿。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举入天堂;少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拖入地狱。
国家不在大小,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弱则国弱。欧洲的丹麦、瑞士都是非常小的国家,但在全世界关于创新能力的国家排行榜上,这些小国却位居第一阵营,一些大国反落在第二阵营,为什么?因为这些小国有强大的企业,强大的企业里有强大的脑袋——智力资源。
如何吸引和凝聚“脑袋”,并保证这些“脑袋”价值最大化呢?
我们一定要认清人性大规律,洞悉解放生产力的枢纽到底在哪里。
60年的实践证明,要登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理想境界,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关乎人性的基本命题——“人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
在毛泽东时代,强调“为别人干”,不得不控制“双因素”——既要关心能力问题,又要关心态度问题。
邓小平时代,设计成 “为自己干”,只控制“单因素”就可以了——态度问题自动解决,只关心能力问题就可以了。
明确了这个枢纽,我们就要创造一种文化。
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它的“基因性”,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方向性”。
基因性:企业文化就像人的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台机器、一笔资金、一车原料、一个人,从进厂那天起,就被植入了这个企业的基因,他们按照什么逻辑运转,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这导致同样的机器、同样的资金、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企业发挥出不同的效力,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位教育家曾说,“一两基因胜过一吨教育”。我们在文化设计上迈出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带来企业变革上的巨大进步。
方向性:同样的核子反应,有人用它来作恶,有人用它来行善。科技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向。文化恶则科技恶,文化善则科技善。
总而言之,人的行为模式多半不是由人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人所在的系统决定的。抛进海洋,就不能不游泳;落入丛林,就不能不搏斗。在一个狂欢的系统中,每个人都是狂欢者;在一个杀人系统里,每个人都是杀人者——这正是希特勒奴役德国人民的秘密……相应的,在一个创新的系统里,每个人都会成为创新者。系统好,凡夫变天才;系统不好,天才变凡夫。
蒙牛创立10年来,始终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提出“经营人心”的主张,就是这个道理。千古圣贤总结治乱之道,王道、霸道、无道,归根到底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犹如磁铁之于群针,有磁则向,无磁则背。
作为后发国家,想要后来居上,如果我们靠不上金山银山,那就靠我们的“头脑山”和“智慧山”吧!
什么是杰出企业呢?三个力:影响力,能够成为一面旗帜;生命力,能够经受住死亡考验;贡献力,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