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暴涨和柴油短缺无疑是当下经济领域的两大热点。其实,上述两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类产品历来就不消停,围绕它们的价格起落以及紧俏、短缺这些年来一直轮番上演。
一种产品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失衡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最终的解决也应该靠市场发挥作用。毕竟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之手才是最强有力的。但市场并非万能,也有失灵的时候,这就需要政府的调控之手来发挥作用。对于棉花和柴油这类重要的资源类产品,更是如此。
对棉花和柴油,调控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让用户——用棉、用油企业能承受得了,又能保护生产者——农民种棉和炼油企业的积极性。但两类产品的生产组织、生产过程又有许多不同,在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节奏、力度的掌握上就不可能一样。柴油的生产者是几大石油巨头,对市场信息掌握充分,而棉花生产者是千家万户棉农,难以及时了解市场信号;柴油如果紧张,炼油厂开足马力尚可解燃眉之急,而棉花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可见,政府对棉花的调控难度要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当今流动性充裕、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的大背景下,价格的涨跌变的更加复杂,如何让亿万棉农读懂调控信号和调控目标,不至于盲目扩大或者缩小种植面积,造成来年市场的不稳定,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与时俱进,改善和提升政府调控的手段和能力。
首先,由于市场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国际游资的炒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瞬息万变,政府的调控手段要适应这一新变化,就必须做到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要更准、更狠。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