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与企业就好像一根绳中的两股线,最终会不分彼此
作者:李全伟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层管理培训(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简称 EDP)的一堂课中,一位学员的发言引起了杨斌教授的注意。课间,杨斌教授跟这位电动自行车企业的掌门人说:“我对你们企业的发展情况很感兴趣,你看咱们是否可以共同开发一个案例?”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杨斌教授在上课
这种商学院与企业的互动,在以前是没有那么密切的。七八年前,商学院跟企业就好似两条平行线,商学院教授的课程跟企业联系不大。随 EDP 和 EMBA 的兴起,双方慢慢形成“拧麻花”的关系,成了一根绳中的两股线。这两股线开始的时候朝两个方向,但以后更多的时候是彼此接近,最后越拧越紧。最后总有一个阶段,人们很难说商学院和企业谁是谁,它们之间会不分彼此。
曾有企业家质疑商学院的作用,认为上不上商学院对经营企业帮助不大。说此话的多为小有成就又没有在商学院学习过的企业家,他们坚信“实践出真知”。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说,自己从小就不是一名“好学生”,而且一直认为企业家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但他到长江商学院学习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发现教授们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方法─‘原来我们是可以这样去考虑问题的!’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张子芳是分管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党委书记,也是南航参加清华经管学院 EMBA 学习的百位学生之一。最初,他对公司花这么大力气送员工去学习存有疑问,但整个课程学下来,他感到“很值”。他说,过去同事们所学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基本局限於本行业,考虑问题也是眼於本行业,但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需要的是全球化视野。通过学习,大家感到站在了新的高度,开始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思考、认识问题,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决策模式和方法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张子芳还感到,清华经管学院的学习是“求错”,追求的是企业管理过程的不断深入和提升。另外,企业高管人员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管理知识呈现局部化、区域化特点,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而 EMBA 课程的学习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EMBA、EDP 让商学院紧紧抓住企业
杨斌是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又是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曾就读商学院,见证了国内商学院与企业关系的演变。他说,过去国内商学院的教学,包括课程、教授内容和方式,带有仿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而不是具有职业学位应有的特征。即使是到了现在,在商学院与企业的关系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相比,国内商学院仍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在商学院的不少项目中间,还存在一些“制造导向”的情况,而不是“雇主导向”。在跟企业关系方面,欧洲许多商学院喜欢用“开发”一词,认为商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管理才能,是一个流程的不同环节;北美商学院喜欢用“培训”,强调商学院服务於企业的色彩;而中国喜欢用“教育”,是教育者主导的方式,商学院培养出什么人企业就用什么人。至於案例教学,杨斌记得很清楚,当时能有一个肯德基在中国做生意的案例就不错了。
促进清华经管学院跟企业联系更紧密的一件事,是 2000 年学院顾问委员会的成立。许多世界顶级跨国公司掌门人、国际知名商学院院长的加盟,带给清华经管学院很大的改变。当时,哈佛商学院院长了解清华经管学院后说,学院在结构上还存有缺失,就是没有 EDP 项目。EDP 不只是商学院创收和加厚教师待遇那么简单,国内商学院要想变成世界一流,EDP 和 MBA/EMBA 教育就是商学院的两条腿。EDP 有三项职能:一是更好地使商学院服务於经济和企业界;二是商学院吸纳最新颖的商业实践,并使教授们与企业界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三是为商学院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在普遍开展 EDP 之前,商学院缺乏跟企业的联系渠道,当时的 MBA 学生并不是企业的主流管理者,教授研究企业更多的是以点对点的方式。EDP 则让教授们开始以点对面。除 EDP 外,EMBA 的开展,更是给国内商学院带来了新变化。杨斌说,与 MBA 相比,EMBA 带给商学院和企业界的联系有天壤之别。国内 MBA 学生入校前基本上没有处在有发言权和竞争力的岗位,甚至一些人为了职位生涯变换而选择读 MBA 学位;而 EMBA 是在 MBA 教育方兴未艾之时兴起的,EMBA 解决的是已经在商业实践中获得相当成就而自己从未接受过商业教育的一群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