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应“了解国情,适应环境”
融资难和配套服务问题只是海归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刘忠祐来说,还有其他方面的困惑。“由于对国内市场环境不熟悉,公司在市场拓展上并不顺利。而且公司的牌子不响,引才很难,但目前帮助中小企业招募人才的社会机构并不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官方网站显示,该协会是服务于全国中小企业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该协会的工作人员称,企业每年缴纳20万元会费,成为副会长单位,协会可以对其提供多项优质服务,其中包括帮企业直接与政府部门沟通。刘忠祐表示,如此“高消费”将众多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使他们失去了直接与高层沟通的机会,因而无法了解到最新的政策信息。
海归自身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水土不服”。“海归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长,对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运作就越缺乏了解,回国创业时会感到多方面的不适应。” 潘晨光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潘晨光建议海归应“了解国情,适应环境”。回国创业不能只凭满腔热情,而要事先开展调研,看国内的环境能否满足自己的创业需求。此外,海归还要努力去适应本国环境。“只有既熟悉国外环境,又熟悉国内环境,才是优秀的海归人才,才能在国内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国内创业环境日趋开放与成熟
1985年,20岁的汪潮涌赴美留学,28岁时他成为美国摩根士坦利亚洲公司的副总裁。1998年,他辞掉这份年薪百万美元的工作回国,并于次年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聊起当初的创业经历,汪潮涌感慨道:“虽然那时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但还是踌躇满志,想放手一搏。”
回国12年来,汪潮涌见证了国内创业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环境日趋开放、成熟,政府对海归创业者的包容度与认同感越来越强。总的来说,海归创业者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千人计划”,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引进更多更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刘忠祐态度乐观。“我深知创业的艰难与不易,自己有心理准备,现在遇到一些困难很正常,我相信未来公司会有很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