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并且商业银行能及时转变经营模式的话,银行板块有望在未来得到升值机会,而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也会显现无疑。
田立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
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指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基准为标尺的、任何利率水平都由市场决定的全面市场化利率体系,这与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有着质的差别。自2003年开始,我国利率体系已开始启动市场化进程,先是票据贴现利率市场化,接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与市场接轨。之外,由于国债和公司债的价格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因而此类金融工具的到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是市场化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中国,由于票据贴现、债券交易的规模相对有限,占有最大比例金融活动的存贷款利率改革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最重要步骤与内涵。
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意义相当宽泛,本文仅局限于资本市场来谈谈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最突出影响将是有助于提升资产的估值水平。众所周知,资产的估值水平与资产自身的效率是息息相关的,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需要用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双重手段来帮助国企发展,因而运用固定利率来锁定企业资金成本就成了企业资金源源不断的重要保证。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味“偏袒”国企的利率政策虽不再仅限于国企,并且也出现了利率水平多样化的局面,但一直以来的低利率水平依然没有改变,于是就出现了不管什么风险水平的企业都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现象。
且不说这种机制下的各种寻租现象,仅考察经济社会整体效率,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巨大弊端。尽管企业的价值与其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成本没有关系,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获得资金,对于宏观经济的价值还是有着极大影响的。一些效率低下且实际风险较高的企业凭着各种关系和手段获得支配资源的权利——资金,而另一些效率较高且实际风险也比较低的企业却拿不到这种支配权,从微观来看这仅仅造成了社会资源在企业间的分配不公,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直接“恶果”就是宏观经济整体效率的低下、价值低下,并最终在资本市场上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反映出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