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化也在改变世界,开始从输出“通缩”转为输出“通胀”
半个月前在中国讨论最热的话题是富士康的“十二跳”事件和其后的大幅加薪。富士康崛起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代工之王」,得力于全球化和外包的国际大潮流,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土地和劳工,以在控制成本上力压对手。但是从2000年开始,内地的工资却不断上升,开始打击这种薄利多销的「世界工厂」模式。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商,压缩成本的效果无人能及,连它都屈服于工资上涨的大趋势,其他在华工厂则更不敢想像了。
富士康不是个别事件,民工荒从2003年就开始,且日趋严峻,原因已不只是季节性(如民工春节回家)或外来因素影响,而是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现在民工荒不再局限于沿海城市,开始向中西部推移。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指的是中国渐渐失去人口红利。人口老化的结果,亦意味着世代更替后,年轻劳动力的总量开始减少。有人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已迫近“刘易斯拐点”,即过去数十年的工业化过程已把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要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对于中国是否已到了“刘易斯拐点”,学界众说纷纭,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则证明2004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五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
人口老化的大背景意味着什么?
因此,中国企业不可能一直依赖低廉劳动力和低成本拓展市场,而必须及早升级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最近中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加速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由粗放型生产社会转变成高增值消费性社会,提高最低工资就是朝消费型经济走出的重要一步。物品因工资和需求上升导致供不应求,形成预期物价和产值同时上升,通胀升温不可避免。在“老化”和“通胀”的背景下,医药和消费品板块值得重点关注。(汇添富亚洲澳洲成熟市场(除日本外)优势精选基金基金经理 刘子龙)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