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土地审批权集中于某个部门甚至某些人,如何完善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考核,如何畅通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公众反映诉求的路径,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据6月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记者从云南省纪委获悉,有关部门已查实,“洱海天域”房地产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问题,擅自更改规划,致使“情人湖”遭受永久性破坏。目前,大理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段力,原副市长方元,大理白族自治州原州长助理郭宏峻等6人,均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两个月前,媒体关于大理洱海公园内“情人湖”被填埋建别墅、世界级旅游景点变成“富人后花园”的报道,广受社会关注。本报以《填埋“情人湖”,公众想听听理由》为题刊发“社评”,对开发“情人湖”别墅的规划、程序等是否合法提出疑问,并质疑该项目为何在国家有关部门明令制止后仍一路“高歌猛进”。
如今,真相水落石出,正如人们之前猜测的,填埋“情人湖”的背后果然有腐败问题,有官商勾结,有地方政府部门对开发商或明或暗的支持、掩护。
应该说,类似的违规出卖、滥用国土资源,或者开发商为获得土地,向政府官员行贿的事情,当下并不鲜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似乎成了一些官员和开发商共同信奉的准则,由此造成的国有土地资源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比如,6月6日,央视报道了贵州修文县政府违法将村民集体所有的林地划拨征用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一事。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这些事件中,当事官员和开发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出在政府官员身上。毕竟,掌控土地大权的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有权决定招什么商、引哪些资,引导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仍然是相关部门及其官员。遗憾的是,面对开发商的“糖衣炮弹”,一些人往往会败下阵来。
如果说一些地方靠出卖耕地、林地、山头乃至湖泊获取经济利益只是个别行为,或许并不可怕,而近年来,类似的事情有增无减。在一些地方,卖地甚至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对地方GDP的增长有很高的“贡献率”,有人还在为此沾沾自喜。
土地数量有限,推到极致,卖地总有卖完的一天。一旦到了没有土地可以征收、出让、划拨、利用的时候,地方经济靠什么发展呢?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这一代人把山水都卖了,那么下一代人还能靠什么?在国家一再倡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靠卖地、卖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以换取经济指标增长,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需要摈弃的。
为遏制国土资源的非法出卖,遏制一些人“卖地生财”的冲动,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举措,比如,将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由省级政府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负总责,等等。然而,这些举措在某些官商勾结的干扰下,效用大打折扣。
正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监管,应该成为接下来制度设计的重点。比如,如何避免土地审批权集中于某个部门甚至某些人,如何完善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考核,如何畅通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公众反映诉求的路径,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评论员 林 琳)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