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表示,高盛作为金融业的标杆性企业,一方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另一方面却悄悄做空,这确实存在道德的问题,对普通投资者有失公平。但是,金融市场不能因噎废食,将投资银行一棒子打死。解决办法是督促其操作进一步规范。至为关键的是,应该让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完全分开。因为如果投行拿着自己的钱去炒作,就会存在内幕交易的风险。
科斯顿也表示,投资银行是唯利是图的,从道德上进行指责意义不大。目前,美国正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将自营业务分开,将对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很大影响,目前高盛、摩根斯坦利这些投资银行正在花钱四处游说,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高盛在中国的“不良记录”
自1994年进驻中国市场以来,高盛在中国金融市场涉水也很深,并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与此同时,国内不少企业却遭遇了不小的损失。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在国际原油衍生品交易中巨亏40多亿元的案件中,就有高盛的身影,当年指导中航油(新加坡)进行交易的正是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高盛作为投资顾问指导中航油看跌油价的同时,却积极在国际市场做多油价,暗中进行反向操作。
事后中航油当事人陈久霖表示,“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我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
而2007年油价暴跌时深南电的巨亏,也和直接与高盛进行对赌有关。当时,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怂恿中国企业“拼命购买”,还与深南电等中国企业签下“对赌协议”,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此举不但给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造成了损失,还使得深南电等企业出现巨亏。
在中国国有银行改制中,高盛获利更丰。业内有人士指责称,一方面,高盛通过发布报告,夸大中国四大银行的债务和坏账率,使得四大行上市时价格被严重低估;另一方面,高盛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银行业改制,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银行上市股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有银行不仅为改制支付了高昂的手续费给高盛的经纪业务部门,而且还贱卖了股权。据《解密高盛》作者李国平表示,“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高盛等华尔街公司就赚了1300亿元人民币。” 4月16日,农行宣布IPO承销团名单,高盛再次成为H股承销商之一。
记者观察
中国是战略重地
企业提防入套
目前,在高盛的发展战略中,中国无疑是一个重地。高盛对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也一直在悄悄渗透。然而,不管其态度多么友好,投资银行始终都是唯利是图的。
值得企业界特别警醒的是,当对赌型产品正在欧美市场遭到围堵时,记者发现,近期国内不少银行正在借欧元大跌、进出口企业急需锁定成本之机,向市场推销来自投资银行之手的外汇套期保值产品,结构类似当年高盛向中航油推出的产品,对企业而言,风险和收益极为不对称,企业家们千万不要怀着赌博的心理去碰它,否则,难免重蹈中航油的覆辙。
中国的海外金融活动,一直严重依赖美国的投资银行。无论是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还是中国主权债券的海外发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是保荐人和承销商,而国内进行的海外投资,也大多通过投资银行们设计的产品进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向普通投资者销售的QDII产品,便大多出自国际大投行之手。
那么,国内投资者该如何防范风险呢?
科斯顿表示,投资银行给你设计的产品,正是为了赚你的钱,对于大投行的东西,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除非自己确实清楚其设计的产品是怎样回事。即使是IPO,也不要轻易依赖一家大机构,而应多找几家机构,让其相互之间产生竞争和制衡,就会减少类似的黑幕。
对于普通投资者如何避免在委托理财中处于与受托人“对赌”的不利境地,科斯顿建议,投资者应买一些简单的自己看得清楚的东西,复杂的产品最好不要去碰;机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购买不同产品来分散风险。
国际数据公司全球总监郭杰群分析称,对于投资银行而言,做空是很平常的,因为其需要通过做空来对冲和控制风险。出现上述欺诈事件,问题在于60%以上的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投资的是什么。将责任全部推给投资银行,是不能预防下一次危机的。目前,国内机构对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评估很弱,将研究都让给了境外投资银行,无疑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根本不懂产品,就签上百亿元的单,就很容易吃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