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常年在珠三角、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从事房地产运作项目的投资商魏如杰向记者透露了“项目运作”囤地的个中奥秘:一个二至三亿元的项目下来,尽管从长远上看我能够纯赚二至三亿元,但前期投入就会超过几千万,加上前前后后给领导送的礼物、红包,肯定要超过一亿元。(5月28日《经济参考报》)
看完那位投资商自爆出囤地的“奥妙”,笔者心中可谓五味杂陈。投资商囤地,首先要有够硬的关系网,必须打通“天地线”。关系网不止要有省级高官的关系,更要有各个城市投资集团、银行系统、国税地税、检察院法院的关系。省级政府是投资者,市县政府是具体的实施者,银行系统则是“资金注入方”,国税地税是能帮忙把各种账目做到“天衣无缝”的裁缝,检察院法院更是出现纠纷时“保驾护航”的关键环节。
瞧瞧!一副活脱脱的“腐败路线图”,再现新版“官场现形记”——— 上至省级高官,下至普通办事人员,编织就了一张天衣无缝的“关系网”和“安全网”。在这些“网”中,投资商坐地赚取天价暴利,同时又去投桃送李,与各级相关的官员们“共享囤地成果”,比如吃喝玩乐是少不了的,请客接待也是少不了的,出国旅游买单购物也是不能省的,等等。试想,一个投资二至三亿元的项目,开发完毕后,竟然有上亿元红包送官员,房价焉能不高?房价畸高,原来购房者还在为官员的腐败买单。
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对房价的打压,不仅“上升为”政治问题,而且也出台了“国X条”,表面看,政府部门对于房价的抑制颇下工夫,但收效呢?却一直呈现出一种“反常”行为:房价在政府的“高压”打压下高歌猛涨,至今未见房价有显著回落的痕迹。所以,社会有人讥讽政府某些部门治理房价,是一帮“庸医”在治病。
现在回头看看,某些职能部门其实并不是“庸医”,而是玩弄权术、敛取钱财的“高手”。他们把法律赋予这个职能部门的职能嬗变为小集体和个人敛财的工具。
难怪社会即使千呼万唤,楼价房价清单总是“见不得人”,公众无从知晓;难怪房价边抑边涨,既然“猫鼠”成为一家,利润共享,“严打”势必演变为“假打”,某些政府部门一边扯脖高呼抑制房价;另一方面,却与房产商称兄道弟,打成一片,高兴点数房地产商“孝敬”的钞票。
呜呼!房价问题,本来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但一个偌大的国家,无数的专家与政府官员,却使房价“成谜”,这恐怕将成为一个世纪性的“滑稽剧本”!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已一月有余,房价始终未见明显回降趋势。对此,新华社27日撰稿对“调控效果不容乐观”表示担忧。文章中提到一种现象:地方调控细则越来越“柔性”。地方政府调控为何偏“柔”?我们也许从投资商魏如杰“上亿红包送官员的”秘密中可窥见一豹,看出一点端倪吧!
腐败一日不除,房价一日不跌;打压房价,首先要铲除楼市各个环节中的腐败行为,这些都是民众共识!中央与地方调控房价,何日能剑指腐败?公众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