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坊间传出消息说光大银行希望在农行之前,也就是6月完成在A股市场的公开招股。本刊记者从光大银行内部了解到,从手续上讲,光大银行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这件事情主要看监管部门的意见,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银监会的意见或许比证监会更为关键。”光大银行某知情人士如是说。
但与农行势如破竹的进展不同,何时获批上市,光大心里没底。
根据2009年年报,光大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76.4亿元,利润增幅达到34.8%。截至2009年末,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3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84%,不良贷款率降至1.25%,信贷拨备覆盖率升至194.08%,账面累计亏损139亿元已全部弥补。
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1.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以上,光大银行显然位于警戒线之下,面临强烈的融资压力。
2009年上半年,受制于资本压力的光大银行,业务一度受到挤压。2009年8月,光大银行引进了8家大型国有企业,募集资金共115亿元,才使得资产业务再有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上市主承销商同为中金公司。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中金公司跟农行签订了排他性协议,承诺在农行上市之前,不承销其他金融项目或银行的融资项目。
对此,一位外资律所的金融律师表示,中金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同时承销同一行业不同公司的情况多有发生,证监会并无明确条款对此进行限制。“只要中金公司对拟上市企业都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披露,得到拟上市人的认可就行”。
再循环
资本市场已经如履薄冰。
从国内来看,2010年前5月,央行已经三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避免经济增长过热和抑制通货膨胀。进入第二季度以来,上证指数连续下跌,资本市场呈现出异常疲软之势。同时,央行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总体来看价格上行压力相对更大,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央行此言一出,市场有分析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调控将更加从紧,流动性受控,资本市场面临更大压力。
从国际因素来看,由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信用风险不断升级,整个欧洲市场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国际主要资本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让银行可利用的融资空间大为缩小。
在本次融资竞赛的背后,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的粗放发展路径正在最大化地蔓延,即:资产扩张-资本补充-再扩张-再补充。
对此,上海银监局的一位官员指出,商业银行要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并非易事。如何从内因上去改善银行的业务模式,减少对资本的消耗,在短期内难寻有效途径。
作为2010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调研内容之一,“明确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和约束机制”被首度提出。调研小组正在深入分析有效需求和相关风险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和内控机制,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均衡发放贷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按照目前银行业的扩张速度,本轮再融资浪潮可保银行在未来三年资本金无忧。但要建立长效的治理需从内外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不断进行业务优化,不断扩大中间业务的比重,通过综合经营来实现更多的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他呼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融资市场,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发债来募集资金,而非一直依赖银行的贷款。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敏华则认为,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未来5到10年都难以解决,除非银行的大股东降低对于分红比例的要求。
4月底,汇金公司公告表示,降低工行、建行、中行2009年的分红比例,由50%调至40%,但这一模式是否可持续,仍充满变数。(记者 韩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