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楼市释放缓和信号
沪指放量大涨90点 攻坚2700
本报讯(记者 袁伟华)本周第一个交易日市场指实现了久违的“开门红”,沪指全天一度上涨近百点,深指一度上涨近500点,地产、券商等板块蛰伏许久之后终于启动,市场人气恢复明显,成交量创出一个月以来的最大值。承接上周五的上涨势头,两市反弹似乎已经就此启动。
昨日两市高开高走,呈单边上涨态势,截至收盘,沪指报2673.42点,上涨89.9点,涨幅3.48%,成交1244亿元;深成指报10620.1点,上涨411.06点,涨幅4.03%,成交977.2亿元。
房地产税传闻被发改委否认显然成为昨日市场最大利好,地产股受益政策松口,成为引领当日行情的主力,昨日地产板块全线上涨,整体涨幅超过5%,部分小地产股涨停。
除地产之外,压抑许久的券商板块爆发,广发证券冲击涨停,带动整个券商板块集体上涨,最终实现两市涨幅第一。此外受益区域振兴规划的新疆、西藏板块表现仍然抢眼。
对于后市走势,采访中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是本轮反弹能否持续,会否出现二次探底的过程。一位券商分析师特别提醒记者昨日沪深300指数全天上涨3.78%,该人士表示这一涨幅是在地产股集体发力带动下取得的,如果政策紧缩预期减弱,预计目前已经处于估值底部的银行股将随地产触底反弹,届时沪深300将全线发力,而指数的上涨那时才是开始。
不过资深投资者王先生对后市仍表示谨慎,他认为当前反弹仍存在不确定性,建议投资者拿出一到两个交易日来确认走势。
财经锐评
房价调控必须切断公众投资对楼市的依赖
□李文龙
一线城市成交量急速下滑,一向得益又得意的投资者开始着急抛房,开发商们开始琢磨“打折牌”。调控力度加码以来,楼市不断交织上演着调整大戏。但房价仍然那样难以撼动,楼市调控进入一个量跌价滞的迷局。
房价上涨真的是解不开的结吗?笔者认为,目前各项调控措施已暂时压制住了投资性需求,但是要想实现房价理性回调,还要改变公众追求财富增长养成的对楼市强烈的投资冲动和习惯,切断公众投资对楼市的依赖。
尤其是近几年来,当现实一次次地摆在等待房价下跌而推迟购房的人们面前时,房价上涨就已经超出公众对房价走向的预期范围,而成为公众对楼市的近乎定性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全民投资住房意识的形成造成了对房价上涨的依赖。
这种依赖的可怕之处在于,当房价不涨到无人接盘、泡沫自动破灭的价位,就难以走出屡调屡涨的怪圈,房价会不断螺旋式上升,泡沫只会越积越大。
只要这种依赖、投资欲望不消失,在房价回调到一定价位后、或者是调控放松后,楼市投资之风就会卷土重来。因此,就算是未来房价能够如期下跌,也仅是楼市长期调控的一个开始。要防止房价报复性上涨,改变公众投资对房价上涨的依赖才是治本之策。
就像一根弹簧一样,公众对住房强烈的投资冲动导致了房价上涨的惯性和反弹力很大。压到底以后,一旦力度放松就迅速反弹。在当前如此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如果房价持续坚挺,准备入市的购房者的预期很可能就会发生转变,这也是我国楼市近些年来历次调控屡调屡涨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楼市越先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大,越晚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小。最晚进入市场的自住型购房者成了房价炒高以后的最终接盘者。而开发商和投资者赚取的利益都是后来的购房者的成本。几轮投资过后,所有的房价上涨部分都转嫁到不再卖房子的自住型购房者身上。这些后来的购房者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财富最多,因而购买力也越来越弱,甚至被挤出市场。
楼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未来的购房人群能稳定进入的基础上,能够培育未来的购买力,目前这种先到者限制后来者的楼市利益分配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楼市就会因此积重难返,失去长期发展的后续动力。
挤出楼市泡沫的过程就是挤出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过程。这就要还原住房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本质,把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定位从强调投资到强调消费、保障,使之不再成为一个集聚社会资金“造富”的场所,把打击投资、投机的调控政策长期稳定下来,改变公众投资对楼市过分依赖的习惯,作为楼市稳定发展的长期保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