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满城,一个地处华北大平原,一个背倚太行山,同样作为城郊县(市),两者都曾经为拥有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而苦恼,现在又都在艰难地探寻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为打赢这场硬仗,藁城、满城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在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此本报推出一组报道,希望能对各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有所启发。
藁城、满城曾因小板材、小造纸远近闻名,一批小老板在污水横流、乌烟瘴气中淘得“第一桶金”,众多农民靠着在这些行当中务工摆脱了贫困,地方经济也靠着这些“支柱产业”繁荣一时。
“但是,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让自然环境背负着不可承受之重,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然进入‘死胡同’。”在藁城、满城采访时,两地领导干部有着共同的感慨。
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转型已成共同心声。那么,淘汰“两高一低”产业,如何避免“休克”的阵痛呢?
不治污不行,治污让职工没了“饭碗”也不行,老产业向何处去?
满城县造纸业、藁城市板材加工业的发展历史均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许多人头脑中还没有环保概念,只要能赚到钱,没有人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在满城县造纸业最集中的大册营镇,造纸企业数量最多时达到数百家,工业污水大量排放,临近的漕河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河内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2006年,终于引发生态灾难———白洋淀死鱼事件。
“这是大自然给人们敲响的警钟。”3月22日,在满城县大册营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边新志感慨地说:“转变发展方式已是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转”、“转向哪里”?这成为地方党委、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
满城县是我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藁城板材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人,每年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1亿多元。如果“一刀切”,强行搞“休克疗法”,治污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导致“摁下葫芦起来瓢”。
“强力治污,并不是要砍掉传统产业,而是设法提升传统产业。”满城县委书记闫志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造纸工业和污染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在对环保要求极高的日本,造纸业却相当发达。造纸不是不能搞,关键是怎样搞。
在关停100多家工艺简单、产能落后、治污不达标造纸厂的同时,满城县大力扶持一批实力雄厚的造纸企业上档升级。雪松纸业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轮的升级改造中脱颖而出的。现在的雪松公司,厂内有污水处理设施,原来直接外排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继续用于生产,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成本。同时,该公司还引进数条新的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金鱼池里的水就是由污水净化来的。”雪松公司主管生产的负责人黄继忠自豪地说。几十条鱼儿在池里欢快地游着,用肉眼看,池水和普通自来水难有区别。
据满城县环保局局长杜剑平介绍,为治理造纸行业的污染,全县共投入资金1.6亿元,安装IC卡智能水表96块,企业全部更换机械炉排锅炉,新上污水处理设施、烟尘处理设施200余套,燃煤、用水、耗电等明显减少,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80%,企业吨纸耗煤由1吨下降至0.6吨,吨纸成本下降300多元。“当初刚治污的时候,由于半数造纸企业关停,纸产品产量迅速下降,部分市场被占领,也曾忧心忡忡。”边新志说,随着企业的上档升级,成本降低了、产能扩大了,加之全国都在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失去的市场如今又夺回来了,纸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事实证明,早一步动手早主动,这步棋我们走对了。
群体大、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破解“一盘散沙”难题?
群体大、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这不仅仅是满城、藁城的造纸、板材等行业的特点,大多数县域经济在发展中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如何破解“一盘散沙”难题呢?
阜达化工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倍达有限公司都是藁城经济开发区的制药企业,两家企业不仅厂区相邻,产品也存在着“上下游”关系,阜达公司生产的半合抗侧链主要供应倍达公司。“‘上下游’的企业位置相邻,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集约经营。”倍达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星玉介绍。“这就是园区经济的好处。”藁城市委书记王普增说,为避免水、电、路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决不能再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式的粗放发展,发展园区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藁城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在上项目之初,按照“产业扩张、集约发展、要素集聚、资源共享”的思路,规划了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三区八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增强对项目的吸引力,引导产业、资源、基础设施向园区聚集。
靠园区经济来提升产业档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藁城、满城两地不谋而合。
在满城县大册营镇采访时,边新志指着墙上的地图介绍:“县里已经在镇西南规划了一个7平方公里的纸业园区,下一步,不仅全县的造纸企业必须入园,而且还将吸引国内外的造纸巨头落户园区。目前,国内造纸巨头恒安、维达、中顺等已与我们达成落户意向。”
除了纸业园区,满城县还对接保定市的中国电谷,在县城东部规划了新能源产业园区,旭阳光伏、尼尔变压器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已经落户。
向园区聚集,企业考虑的是成本账,政府更多考虑的则是长远的发展账。项目引来了,如何摆放?是像过去那样一切给项目让路,一味满足投资方需求,还是按照园区规划,科学摆放、着眼长远发展呢?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来,藁城经济开发区已经累计投资10亿元完善了区内的“六通一平”。在此基础上,园区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生物医药为主导,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补充的特色产业群,并建设了石家庄卷烟厂、中电投东方热电、石家庄内陆港和河冶科技等4家重点企业,实现了“三大产业+四大企业”的发展格局。
其中,循环化工园区基地聚集效应明显。园区内一期已入驻石炼化、石焦化、东华化工、华旭化工等6家企业,产品上下游有机衔接,企业之间用管道相连,互为依托,形成供求关系。园区内企业生产的80%的产品实现了不出园区,就地销售,成本和市场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集中催生了集约,集约实现了节约。园区经济已支撑起藁城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王普增介绍,目前,不仅仅是藁城经济开发区,藁城新区、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岗上乡镇工业小区等,都已经明确定位,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避免产业雷同,力争每个园区都成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