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是4月中旬,但是,北京的天气仍然略带一些寒意。不过,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报告厅里,却一片春意融融。一季度高达11.9%的数据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一个半小时的发言都充满了激情。
“经济增速一季快于一季,回升势头进一步发展。经济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晓超在解释一季度经济数据时指出,整体投资仍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市场主导的投资在逐渐加大,内需目前仍是拉动经济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
昨日公布的各项数据在专家们看来,经济似乎已经开始走向了过热的边缘。
但是,在李晓超看来,经济既没有过热也不是偏热。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这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李晓超表示,从产能利用率看,一季度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0.6%,仍处在一个正常的区间。
■焦点数据
●【CPI】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从环比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
“从目前看实现这一目标(今年CPI控制在3%)有一定困难和压力,但经过扎实的工作,经过共同的努力,这一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李晓超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他指出,中国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整体上基本稳定,一季度和天气有关的因素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不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对价格上涨的压力。
●【PPI】
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涨幅。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更是同比上涨了9.9%。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表示,PPI持续上涨仍是受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后期尽管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不大,但仍将会维持高位运行,包括原油以及铁矿石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影响,预计PPI全年都将维持高位运行。
●【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称,3月份全国房地产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1.7%,较2月份10.7%的涨幅有所加速。这一涨幅是自2005年7月以来的最大值。
观点交锋
物价会否继续上涨?
●专家>>>
低通胀无法维持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仅仅CPI低于市场预期,PPI也低于市场预期。总体来看,物价水平非常不错。但是,他认为,这种状况无法保持,有些因素会对C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今年四月份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出现的倒春寒现象。
昨日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出,低温雨雪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和气候、天气、温度有关的鲜菜、鲜果上涨幅度非常大。
“昨天上海出现了100多年来最低温度,气候的反常在很多省份都有,这必然对农产品生产有较大的影响,接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会推高CPI。综合考虑,未来物价会呈现回升趋势。”鲁政委表示。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预期,通货膨胀最终显现将可能不在CPI里出现,而是以夏天电力紧缺、拉闸限电现象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也很强,还有去年和今年家电下乡政策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都将加大电力的消耗,这是铁定的通货膨胀。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实体经济增速高和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加上西南旱灾和油价上调传导的叠加效应,预计未来几个月CPI同比增速将继续上升,高点会出现在年中。
此外,充裕的资金还影响着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走势。去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超过60%,楼市价格大幅飙升。在一些热点区域,房价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都加重了通胀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房价等资产价格虽然并不在CPI中,但其上涨与通胀预期的增强,互相推动、互为因果,成为加大通胀预期的一个突出因素。
●发改委>>>
预计上半年CPI涨幅2.5%
不过,国家发改委昨日在其网站上刊登新闻稿称,二季度中国价格总水平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发改委初步预计中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涨幅2.5%左右。
发改委还指出,中国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出台调价措施时将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此外,中国西南旱情对国内粮食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影响较小。目前已进入猪肉消费淡季,需求量明显下降。而在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措施后,预计后期猪肉零售价格将止跌回升。
“在经济运行中,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其次是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成本推动压力的加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晓超也表示,未来通胀压力仍然存在。
危机以来各国央行普遍维持低利率所形成的全球流动性充裕局面,也强化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向下游CPI传导可能性增大。
经济是否出现过热
●正方>>>
经济步入上升通道不能说过热
在是否存在过热上面,专家们显然是分成了两派。还有一部分专家很坚决地认为当前经济不存在过热现象。
“当前经济还不存在过热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昨日在数据出来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解释说,GDP比增11.9%的数据,主要是在去年低基数上的增长率,去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6.1%,基数比较低,导致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看起来比较高。但是随着这个基数的不断变化,这么高的增长率会不断地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警情报告指出,警情指数进入“红灯区”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已经过热。如果扣除低基数影响,今年1月至2月的大多数指标仅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持有经济还未过热观点的还有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他也认为,一季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过热,支持一季度中国经济加速的力量可能主要来自存货投资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增长,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其中,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甚至会回落至9%附近的水平。
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称,中国经济无论从CPI、PPI和经济增长的角度,都可以看出是处在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目前不能说完全过热,但是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反方>>>
多项数据表明已“偏热”
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长速度、PPI三个数据指标以及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来看,经济整体处于偏热的运行状态。
“外贸逆差是经济过热的一个标志。”哈继铭表示,历史上只要中国出现外贸逆差的经济都是过热的,这是铁证的标志。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与CPI、PPI水平到底有多高有多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统计数据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但一旦出现了油电煤运的瓶颈、出现了外贸逆差就代表着现在的经济运行已经是过热了的。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也认为经济有着明显的过热倾向。“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加速上升的苗头非常明显,地方政府也有很强的投资冲动。他认为,接下来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需要遏制通胀。
■政策预测
加息或不会提前但警报已拉响
让很多原本认为央行会马上加息的人士开始改变观点,他们认为,现在的背景下,要让央行近期加息可能性不大。
“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假如未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李稻葵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于加息的可能性和时机问题,鲁政委认为,本月不会加息。李稻葵认为,二季度中国有可能加息,加息时点不会完全比照美国,因为影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热钱,而是贷款量。
在鲁政委看来,五六月需要高度关注(加息)。他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国务院已经拉响加息警报,所有货币政策子弹已经上膛,扣动扳机取决于CPI走势。”
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均低于此前预测中值也表明,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很有效,减轻了近期动用加息工具的动力。
央行上周重启三年期央票发行,显示其正在更多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数量型工具进行市场流动性调控,对于加息等手段暂时不会采用。
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来自市场的需求,如企业的投资、居民的消费等方面,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推动扩大,而加息却是一种紧缩需求的措施,一旦近期采取,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他说。“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刺激政策进入淡出期局部调整正在进行
在一季度经济继续昂扬上行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心,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是否已经出现。
从近日高层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在退出问题上决策层仍然很谨慎。
周小川近期表示,中国政府需要经济“非常确定”的复苏信号,才能从危机时采取的刺激政策中退出。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也表示,目前,刺激政策总体上不宜轻言退出,但应该积极地共同研究退出战略问题。
昨日李晓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巩固的过程中,中国还面临着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专家认为,刺激政策已经到了功成身退的最佳时机。
“GDP增长这么快,当然就说明了在宏观调控政策上,逐步的退出确实应该提到议程上来,应该要正式考虑这个问题了。”著名经济学家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华生还指出,因为现在从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产价格飙升来看,说明2009年供应的过量的货币已经在市场上发酵了,2009年是单纯的保增长,现在却不能为了增长而各方面的政策都不敢动。
张立群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经济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增长,政府的力量肯定是要逐步撤出的。
祝宝良指出,现在的通胀预期主要来自前一阶段货币信贷的大量投放。在保障经济发展必须的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应当不断进行微调,适当在某些领域进行缩减,比如应当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
分析人士表示,决策层的观点其实是看准时机、逐步退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吴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近期多次提出动态微调,具体而言,就是在坚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进行局部调整。”
“加息将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最重要标志。”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央行会采取加息等调控手段,这也意味着经济刺激政策到了该退出的时候。(记者吕天玲 实习生鄢秀钦 李金龙 张小龙)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