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16时48分报道,我国只有三分之一殡仪馆盈利,殡葬暴利究竟暴利在哪里?清明将至,多年来广受诟病的殡葬垄断、殡葬暴利等问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从2003年开始,殡葬业已连续数次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有媒体称,殡葬业的利润率甚至远远高于房地产业,收益最高的会是成本的10倍到20倍。
然而,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殡仪馆盈利,这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似乎完全相反。那么,殡葬服务从医院到殡仪馆再到墓地,究竟暴利在哪些环节?又是怎样的原因造成的?来听中央台记者刘黎的报道。
“殡葬暴利”广遭公众诟病,民政部殡葬管理处处长杨文涛却说,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殡仪馆能赚到钱。
杨文涛:“我们国家大约有30%的殡仪馆是盈利的,30%基本做到盈亏持平,还有30%甚至更多是亏损的。”
殡葬学家鲍元从1983年起开始殡葬研究,全国共有1692家殡仪馆,他自费到访过1200多家。记者向他求证,我国殡仪馆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他说,殡仪馆的盈利状况和平时老百姓对它的认识确实差距很大,处于亏损状态的殡仪馆大量存在。
鲍元:“外界传说的殡葬暴利没有区分殡仪馆的消费和在社会上的消费,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殡葬服务是从医院到殡仪馆再到墓地的完整链条,鲍元介绍,殡仪馆服务的上游,也就是从医院太平间到殡仪馆,这一过程的服务,殡仪馆通常插不上手,原因在于,目前全国百分之七八十医院的太平间已经承包给了个人。
鲍元:“要按正常来讲,去世以后,客户直接跟殡仪馆联系,但是现在医院的太平间都被承包了,人还没有死亡,承包太平间的人已经把这个信息给了中介一条龙服务的人,殡仪馆得不到一手信息,那些个体的民营的中介组织他可以把回扣大把大把地送给太平间的人,尽早地得到信息。”
这些中介组织直接对死者家属开价,比如遗体接运费,全国的平均价格在每具遗体248元,经过中介组织加价,就可能翻上好几倍。殡仪馆服务上游的“殡葬暴利”主要就由这部分人操控,大笔的收入也进了他们的口袋。
殡仪馆的五项基本服务:遗体接运、遗体存放、遗体火化、1年骨灰寄存和提供普通材质的骨灰盒,都由政府统一定价。选择性消费,比如遗体整容、提供告别厅等,物价部门已经明确规定,加价比例不能超过30%。
鲍元:“衍生服务有时候成本也很高,10年前,衍生服务占殡仪馆整个收入的70%左右,现在只有30%左右。”
民政部殡葬管理处处长杨文涛介绍,国内殡仪馆中不到三分之一是民营性质,其余的都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殡葬学家鲍元说,这些国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只是享受事业编制,除了浙江、江苏、福建等少数地区,地方财政对殡仪馆有所投入外,其他绝大多数地区的殡仪馆都是自负盈亏,而且所有收入都要先上缴地方财政。
鲍元:“国有的殡仪馆都是收支两条线,收的钱要全部打到地方财政的账户,然后按照你的需要返还。殡仪馆总收入的5%、10%,最高的15%左右要留在地方财政。”
殡仪馆能拿到总收入的85%到90%维持正常运营,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包括在内。殡仪馆一年究竟能收入多少?既和当地的人口密度有关,也和殡仪馆的规模大小挂钩。上海益善殡仪馆一年能火化4万9千具遗体,而全国殡仪馆平均每年只能火化不到2700具遗体,殡仪馆维护运营的费用却相差不大,收入状况自然有很大差异。
民政部殡葬管理处处长杨文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者人口集中度高的地区,殡仪馆的业务量相对是比较大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是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殡仪馆的运营成本不变,但是业务量要少得多,亏损是非常普遍的。”
殡仪馆服务的下游——墓地也是“殡葬暴利”的重要环节。鲍元介绍,全国只有不到50%的公墓由民政部门批准,受民政部门管理,其余的公墓身份复杂。
鲍元:“这些非民政部门搞的公墓,绝大部分是私人经营的,也有少部分是政府职能部门经营的,比如说林业方面的、园林方面的、慈善总会的等等。”
频频爆出的“天价墓地”正是由于墓地审批程序不统一,管理不完善造成的。虽说民政部门旗下的公墓也有乱收费的情况,但那些非民政部门审批的公墓,更是无人监管的盲区,给投机者漫天要价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虽说墓地属于选择性消费,但监管漏洞确实让“天价墓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基本殡葬服务由政府买单,但如何才能真正终结殡葬业的种种乱象,终结百姓“葬不起”的民生悲情?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