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落后是猪病之源
记者在郑州、新乡、驻马店等地农村采访发现,多数猪场都是用砖垒砌,上面简单加盖一层石棉瓦,下面是水泥地面,有的猪场甚至紧挨民房。荥阳市广武镇一位养猪户介绍,为了保温,通常一入冬猪场的所有窗户都要密封。记者注意到,由于缺乏通风设施,密封后的猪场充满浓重的尿骚和粪臭味,几乎令人窒息。
多年和养殖户打交道的李常青介绍,通常情况下,一种新型疾病出现,可能所有猪场都难以幸免,但从以往发生的历次疫情来看,“中招”的往往是中小规模猪场,大场一般比较稳定。
“这说明并不是病毒厉害,主要是养殖工艺落后导致猪的自身免疫力低下,由此造成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病。”李常青说,“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于是就采取所谓‘药物保健’的超前用药,超量用药,这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主任边传周表示,粗略估计,80%的猪病都不是烈性传染病,而是由于饲养方式不科学、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的。
“很多猪场看似规模很大,但内部环境是水泥地、铁框架、空气污浊、不见阳光,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猪多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一遇风吹草动自然容易发病。”边传周说,“加上药厂的夸大宣传,养殖户就陷入药物预防的误区,形成越防越生病的恶性循环。”
而在这过程中本该发挥作用的专业疫病防治体系却十分薄弱。获嘉县史庄镇养猪户曹雷介绍,就日常防疫来说,村里的防疫员就是个形式,顶多发放一下疫苗。而防疫部门也有苦衷。相关人士介绍,河南原来准备在全省每个村都设立兽医防疫人员,但后来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实现。现在有的乡镇有兽医站,有的几个乡镇共用一个,但人员、经费都比较紧缺,现有人员待遇差,“说干部不是干部,说农民不是农民”,很难发挥大作用。
在养猪户眼里,反倒是饲料厂和兽药厂的技术人员比较积极。“兽药厂有专业讲师,免费培训防疫保健知识,一年能来6次。如果猪生病了,只要打个电话立马上门。”曹雷说。
利益导向优先的兽药厂卖药“积极”无可厚非,但现实问题是,如何更科学合理用药、如何通过改善养殖工艺防病于前这些要紧问题,靠什么机制、什么部门来保证解决?
重新认识规模养猪概念
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都呼吁,要对当前的养猪模式进行“冷思考”,尤其要重新认识规模化养猪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科学的养猪理念。
边传周介绍,目前国内的规模化养猪效仿的是西方工厂化养猪模式,但在推广过程中过于强调数量,而忽视管理控制,由此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养猪业迅速发展。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存栏三五头的散养户日渐减少,规模养殖场日渐增多。以河南省为例,其中2008年全省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8万头,饲养量位居全国第二。按照年出栏50头以上的标准计算,全省生猪规模化比重目前已达60%左右,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370个。
但河南省畜牧局的有关人士表示,在看到畜牧业巨大发展和所做贡献的同时,也应承认,上述统计使用的规模化标准过低,实际全省生猪产业仍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占多数。“他们一方面投入较少,设施简陋,另一方面,养殖方式也不够科学。”
李常青特别指出一个细节:目前国内不少猪场都采用“一条龙”养殖模式,即母猪、保育猪、育肥猪集中在一起,这样看似“规模”很大,但由于不同猪群对病毒敏感程度不同,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爆发疫病。而在欧美地区,这一模式早已被分区饲养所替代。
郑宝亮介绍,疾病的传播通常需要病源、易感肌体、传染途径三种要素,只要消除其中任何一种即可。
“防重于治的观念本身没错,但应该依靠改进工艺调控猪场小环境,依靠细节管理做好消毒隔离,依靠科学配方让猪吃得更好,长此以往,猪的自身免疫力提高了,病自然也没了。”郑宝亮说。(记者 张兴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