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款产品井喷增长 募资规模远超基金
 |
本报记者 张 震摄 | |
近日,李明收到多条银行理财短信:“我行发行21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4%……”、“我行发行30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4.0%,起点为5万元……”近日,不少市民和李明一样收到多条银行理财产品短信。前两年一度饱受诟病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期突然火了起来。
收益率走高市场放量
据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募资规模已经从2007年约4000亿元猛增至目前的7万多亿元,仅今年前5个月就发行7000多款,规模超过5万亿元。而同期的其他数字,可以对比出银行理财产品募资之巨大:今年1至5月,新增贷款不过3.53万亿元;今年前5个月,公募新基金的募集资金仅为1630.91亿元,不到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零头。
“尽管专家都说CPI有可能在6月中旬达到顶峰,不过下半年要大幅降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市场资金面又是这么缺钱,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都快到7%了,注定银行理财产品的‘好日子’还要继续。”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系列的产品甚是抢手。在揽储的压力下,银行几乎陷入了一场理财产品收益率比拼内战。
农行的一位理财人员表示,农行近日在网上银行推出了一款7天年化收益率达到5.8%的产品。“你要赶快去抢,一会儿就卖完了。”该工作人员不断叮嘱。
一位网友说,“银行正午时分开售一款理财产品,就去吃了一个午饭。回来就上网下单,结果卖光了!五万元、十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卖出的速度堪比火车票!”
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越来越严格的存贷比考核,使得银行不得不通过突击发放理财产品来提升存款量。据悉,6月前两周,银行已发行542款理财产品,其中仅上周就有232只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而去年同期发行量仅为189只。根据普益财富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截至6月17日,今年共有83家银行合计发行了7993款理财产品。
“现在,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比比皆是,对照5.5%的CPI,买理财产品似乎大大对冲了银行存款的负利率,这是理财产品热销的一个主要原因。”中行一位理财经理如是解释。另一原因,则与股市的持续低迷有关。华泰证券的一位基金经理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激增到7万亿元,而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就2万多亿元,理财产品的规模已远远把基金甩在身后,这意味着,理财产品成为近两年楼市和股市撤退资金的主要栖息地。
今年的理财产品有两个特点:一是期限都比较短,基本上都是十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的产品。据统计,近一周内,6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占比达88%,而期限超过2年的新产品已不见踪影。二是大部分都是预期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个月的期限,差不多在4.2%―4.3%的年化收益水平。
理财产品为何能在今年达到井喷?并以短期居多?专家表示,一方面是目前的通胀水平比较高,CPI同比增速接连破“5”,而目前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是3.25%,这种利差倒挂的现象也导致了客户对个人金融资产缩水有所担忧,如果是长期的产品,也会担心跟不上加息的脚步,所以今年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非常多,量也比往年大。另外,尽管有些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没能跑赢CPI,但不代表没有吸引力,因为产品流动性比较高,资金可以灵活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说,比如我是一个客户,去了银行的营业部,一个收益可能会更高,一个是负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客户就选择了代客理财。理财产品热是必然的结果。
热卖背后是吸储大战
“银行近期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因为资金压力。”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透露,面对准备金率上调,在没有更好的揽储方式出现之前,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仍然是银行通用的资金调用手段。“在银行发短信卖理财的背后,隐藏着银行之间激烈的吸储大战。”
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5%,按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存准率将直接冻资3836.5亿元。越来越紧的资金,再加上越来越严格的存贷比考核,使得银行不得不通过突击发放理财产品来提升存款量。“由于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固定的,各家银行只能通过向客户兜售理财产品来吸引存款,在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压力下,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加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业内人士指出,存贷比的巨大压力使得银行纷纷将吸储设为经营目标,例如,中信银行2011年经营指标的要求就是,新增各项存款折合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招商银行则表示,“根据当前经营环境,2011年本公司自营贷款计划新增2100亿元左右,自营存款计划新增3000亿元左右”。从招商银行的计划分析,其新增部分的存贷比相当于70%,有望有效降低其存贷比。发行理财产品无疑成为吸储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也是合规的方式。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的“大卖”很可能帮助这些银行渡过存贷比难关。
银行“狂”发人民币理财产品,存款下降是主因。而发行理财产品不消耗资本金,又能够创造中间业务收入,银行乐意为之。
市场亢奋更要防风险
专家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经过申购和还本两个清算期,期间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关键日期。假设购买一款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从本金划走之日开始到本金和收益最终到账,差不多要两周时间,无形中让理财产品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据某机构统计,最近一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组合投资类仍占据投资领域首位,占总发行量的51.76%。处在第二位的是债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占总发行量的34.90%。信托贷款类、票据类、货币外汇类、权益投资类和机构类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4.71%、3.14%、2.35%、1.57%和1.57%。相比之下,不保本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越来越没市场。
在通胀压力增大、楼市和股市获利渠道较窄时,理财产品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这让许多人乐此不疲。
然而,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并非没有风险。往前追溯,不少投资者对2008年发行的一批银行理财产品至今还心存阴影。现在的理财产品以稳健型为主,但投资对象日益复杂,有些理财师为了取得更多的劳务回报,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对潜在的风险闭口不谈,误导投资人。“从过去经验看,每一轮热销之后,都会有较高的投诉和纠纷出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贷经理说,实际上,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不提供“保证收益”,宣传资料上印的都是“预期收益”。
另外,理财产品收益看似很高,但要细算账。比如,银行最近集中发行短期理财产品,6月24日发一个7天的产品,30日晚上到期。客户转不走,自然就沉淀下来,帮助银行完成上半年存款。年化收益率5%,好像很高,但毕竟只有几天时间,实际收益不会有多少,到期以后却全成了活期存款,多存个几天就扯平,银行还是赚钱的,还规避了“高息揽存”的监管风险,所以,一到季末、半年末等关键时点上,售卖理财产品就成了银行抢存款的主要手段。
多位专家表示,理财产品的集中爆发式热销,反映了当前银行业的多重困境。一是表明,商业银行在资金和信贷双紧形势下,为完成硬性的存款和利润考核指标,“螃蟹肚里做道场”,有着用转移腾挪之术来盘活存量的强烈冲动。二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的冲突。在负利率背景下,理财产品热销,说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金融供给不充分、产品短缺、股市低迷来实现,如果利率能充分市场化,金融供给足够充分、股市向好,那时“银行靠什么来吸引公众存款,银行又该怎么办?”第三,理财产品信息不对称,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管。银行究竟把什么样的资产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公众,许多投资者根本无从知晓,在网银上闭着眼睛买。鉴于前两年理财产品多次出现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应密切监管一些高风险类的理财产品。
丛 文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截至6月17日,今年共有83家银行合计发行了7993款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的短期产品占据多数。
一位投资者在微博上写道:“楼下的中信(银行)6天理财年化收益率6%,民生银行有一堆5.8%、5.5%的产品,招行白金卡也有5.5%的产品。天天看着不同银行的收益率,老百姓就玩‘资金大挪移’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