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 市民化成本并非高不可攀,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市民化新增成本更低
农民工的市民化肯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专家提出,应当结合“十二五”规划,从现在起用大约10年时间,先使具有稳定职业、缴纳税收、享有社会保障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逐步转为市民。
我国2亿多农民工,如果以目前人均8万元左右的市民化成本计算,未来10年,平均每年要投入约1.6万亿元。这个成本,是否高不可攀?
“我们对重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进行过详细的测算,到2020年完成1000万农民工变成市民的成本是可以承担的。”重庆市发改委陈继红表示,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要享受的公共服务,有一部分已经在提供,比如子女上学等。而养老保险等远期成本,要在农民工年满60岁以后支付,并不需要当期支付,并不增加当前的负担。此外,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都会承担一部分,成本得以分摊,政府需要投入的并不太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上述报告也认为,由于目前农民工已经享受部分公共服务,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要增加的成本是比较小的。比如,在多数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基本享受了义务教育,其中大多数也已经在公立学校上学。新增农民工子女并不需要新建大量学校,因此增加的成本并不多。
在所调研的城市,农民工都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有可能在退休后需要政府补贴。这部分农民工即便不市民化,政府仍然需要支出这部分补贴,因此从全国看,政府的支出没有大的区别。
许多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已经考虑到农民工存在的事实,因此农民工市民化以后需要新增的成本也较为有限。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考虑远期养老保险支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短期支付的一次性成本绝对是长期打工的所在城市能够接受的。只要积极筹划,特别是做好未来的风险防范,政府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城,让农民工也更好的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这种成本完全可以由各级政府承担起来,而不是由农民的土地来交换。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主要作者、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建议,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需要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来共同分担。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分担一部分,主要用于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配套承担一部分,主要用于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廉租房等住房成本支出。剩余的资金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在具体的资金筹措上,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投入多属于一次性投入,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
(记者 王 炜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