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道”文化提出传播新课题
【作者】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必须体谅中国人传统的传播习惯,必须体谅历史遗留的商品短缺感,更必须体谅面对未知世界产生恐慌的“人之常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意外的“抢盐”风潮,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切。这件事虽然经过反复辟谣和得力的处理影响有限,但也留下了诸多值得观察和反思的问题。
何致恐慌?有不少人认为是公众缺少科学认识和理性的分析能力所致,也有人分析是某些人为了牟取利益而制造紧张。这当然都是重要的方面,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更复杂。
心理学上把“抢盐”解读为在危机中的从众行为,现实抢购的比例是:少数人恐慌,多数人从众。我始终认为,这是基于人性的正常反应,人之常情,只是程度不同。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所以看待中国人恐慌下的从众行为不一定要强调中国人这个特殊群体,虽然结果往往是糊涂人带动、影响了明白人,将事情弄得相当荒诞。
这种“荒诞剧”背后有两种心理值得关注:一是现代人对于自身脆弱性的极度敏感。由于现在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所谓“风险社会”,人越来越全面地依靠社会的支撑,这使得他无法适应环境剧烈变化,会让其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负面信息,就会放大心理的焦虑和不安;二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商品短缺,中国基本生活物资的丰裕和充足供给仅仅是近二十年以来才解决的。这些在我们的心理上留下了相当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过度的反应,担心过去物资匮乏的状况会重演。
正是这两种心理相互激荡,使得抢购风潮能够形成。而在这种状况下,平时影响力大的新媒体如微博,能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在微博中,普及常识、嘲笑“抢盐”一直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主流声音,并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传播。但作用不是非常显著,这说明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超市抢购的人群和微博中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合。至少在城市中,真正关注日常所需的人往往年纪偏大,往往通过口耳相传来获取信息,人际关系传播的信赖度超过了对媒体的信赖。这并非是有人讲的“造谣文化”,而是一种以“小道”消息的传播影响为主的的传统习惯的延续。
如果说口口相传的谣言对恐慌的蔓延起了负面作用,我们在危机中仍可看到一个积极因素。这就是大家怕乱,主流民意是中国能够稳定发展,避免任何政治的动荡、社会动荡,人们愿意过安定的日子。这是我们维系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提高社会管理和进行传播疏导是重要议题。尤其当公共媒体和新媒体等传播手段都有局限的时候,需要强化在基层的社会应对能力,即通过强有力的社区中的人际网络传播正面的有效信息,抑制口耳相传的谣言,确实至关重要。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是中国社会原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一状况有所变化。现在看来,加强这方面的功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必须体谅中国人传统的传播习惯,必须体谅历史遗留的匮乏短缺感,更必须体谅面对未知世界产生恐慌的“人之常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