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心理的探源与应对
社会:恐慌考验社会安全网和政府公信力
【作者】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一个人可运用的社会资本越少,自我保护的反射就越强
防辐射而去“抢盐”,看似荒唐,但背后折射出不少问题。
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抢盐”都是恐慌下的“从众行为”。中国人一直有抢盐的习惯,一旦看到物价上涨的风头,大家首先去抢盐。上世纪八十年代,盐价、油价经常涨,抢购行为并不少见。
人群中,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是非理性的,还有一部分是以反理性的方式来做的。比如买盐,别人去买的时候你不去买,万一真卖完了而你又需要,那你就吃亏了,家里可能无“盐”以对,那不得去求别人要盐了吗?所以,有这种思维的人是理性的;还有些人在别人越不理性的时候,他越反理性地去抢购,可能获得一些投机,这在股票方面非常明显。大家抢购盐时,就有游资炒作,把盐业股票价格抬高。
不过除去反理性的方式,恐慌行为都是基于对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担忧。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安全网相对比较缺乏,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确保安全与否,个人保证个人的利益。
通俗地讲,社会安全网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大家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比如没有盐了,谁家有盐可以帮上忙。过去,这种社会安全网依赖于乡委会、村委会、单位,现在,城市人即使是亲戚朋友都很少走动,相互间也不愿“求”人。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运用的社会资本比较少,这使得人们必须依靠自己。
在灾难面前,日本人比中国人显得“镇定”很多。一方面从灾害应对来讲,日本对灾害管理的常规化程度比较高,他们经常有常规化训练,灾难面前不容易着急;另一方面从社会成熟度来讲,如果中国平时有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够让参与其中的人认同感较高,在危机面前这些社会组织就能起到削减恐慌的作用。因此,发展公民身边较多的、可依靠的社会资本(比如民间组织的建设),让社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安全网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类似于“抢盐”的集体行为,关键时刻政府只能选择做两件事,一是告诉老百姓专业性的知识,辟谣;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稳定食盐供给。
一般情况下,政府需要请专家解释科学知识,但我们很多专家说的话往往老百姓“听不懂”。例如,专家说核辐射影响不了中国,但是结论说得太坚决,容易引起质疑。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辟谣确实要传达给公众客观和现实的话语。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平时就让大家接受科学的知识,或者让老百姓习惯于一些不确定风险。如果平时很安全,忽然面对风险,那么公众要追求更高的安全感,就会出现恐慌行为。
当然,很多恐慌与灾难有关,还有很多恐慌与政府自身政策有关,比如“限购令”下的购车、购房恐慌。这与政府公信力不足有关。
去年,有的地方政府曾一度辟谣说买机动车不会限号,但后来又有限制政策出台。现在核专家说中国的核电站都是安全的,但第二天有关部门就要求对核电站全部进行检测。这种矛盾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中国缺乏一个政治空间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总是有不同利益代表说话,而我们经常搞“一言堂”,所以政府的话成了唯一的,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但一旦发现政府进行政策变化并会来回折腾时,政府公信力自然就低了。
所以,政策本身的出台过程需要一个辩论的空间并让公众参与进来。可信度都是通过相互质疑和辩论提高的。只有公众充分参与决策的讨论过程,社会安全网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效用,而政府公信力也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