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失信和多元传播
在信息对称方面,公众永远都是弱者。所以,掌握公权力一方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就成为杜绝或减少公众恐慌的解压阀。事实上,从这些年多起恐慌事件发展的脉络来看,这个“解压阀”并不总是那么灵光。
2010年,蜱虫成为全国最知名的虫子。当年9月,河南、山东等有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发当地百姓恐慌,全国其他地区也是谈蜱虫色变。而事实上据中国之声报道,在河南信阳,蜱虫咬人致死的情况一年前就已经爆发过,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患者、死者家属的投诉,当地卫生局以保密为由不予重视。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2009年的深圳。据《南方日报》报道,当年年底,深圳连续发生多起小学生被绑架的消息以网络和短信传播的方式蔓延,在学生家长中产生集体恐慌。但由于绑架案件的官方消息姗姗来迟,很多家长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
对于重大安全事件以保密或其他理由拒绝向公众披露信息,无疑只会助长恐慌情绪。2010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紫金矿业,就是以“担心引发恐慌”为由,直到污染发生9天后才将事故公之于众。而彼时,周遭河段生态环境已受影响。
而在江苏响水,2011年2月因误以为生态化工园区发生爆炸,导致方圆十多公里内上万名群众惊慌出逃,引发多起车祸,4人死亡(详见本版头条),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虚惊。但民众的反应并非没有来由,当地之前曾发生两起事故,当时县政府皆先称是“谣言”。
政府信用的缺失,无益于缓解恐慌情绪,而政策推进过程中的信息不当,甚至反而可能加剧恐慌。去年北京市政府推出的缓解交通拥堵政策,就引发了这样的恐慌。政策出台之前,小道消息已经传得满天飞,一时间,市民纷纷抢搭末班车,恐慌中的购车热潮蔓延全市。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中国人的恐慌史后会发现,网络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了这十年恐慌蔓延的主要载体。现代化传播手段为流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恐慌也往往会因此跨地区甚至是跨国蔓延。日本大地震后的这次抢购食盐风波,就已经波及了在美国的华人,后者大都是听到国内亲友传递的消息后自己或帮国内朋友购买食盐的。
心理专家说,人是群体性动物,害怕为群体所抛弃,有正确认知世界、得到群体认可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跟随众多人的选择,在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当一窝蜂的从众心理与现代化的传播渠道相遇,如果政府相应的信息公开稍微有所欠缺,恐慌呈几何级蔓延就会成为必然。(记者晓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