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和商人良知
养活人类的食品,最终却成了引发人们恐慌的主力军。这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当吃饭不再成为问题,如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所说,“好东西多了,吃起来却有点不放心”。如果仅仅是“不放心”,也就罢了,现在隔三差五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到了让老百姓心惊肉跳的程度。不吃药,不打疫苗,或许还可以勉强过活,但不吃饭,总是不行的吧。
仔细数数这些年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劣质食品居然为我们的生活奉献了如此多的新鲜词汇:2005年的苏丹红、2008年的三聚氰胺和大实蝇柑橘、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镉大米……如果再加上中央电视台今年“3·15”刚刚曝光的含有瘦肉精的“健美猪”,谈食品色变的中国人,一次次为媒体上突然出现的奇异新闻而目瞪口呆,继而是惊慌失措不明所以。有网友因此调侃这一次对日本地震引发核辐射的担忧:中国人恐慌什么?我们平时地沟油也吃了,三聚氰胺也喝了,还好好地活着,那点辐射算什么?!
如果说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导致人们“谈橘色变”的反应的确有点夸张,那么三鹿奶粉引爆的中国奶粉行业三聚氰胺真相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却是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数以千万婴儿健康的大问题。而在中国近十年乃至几十年的恐慌史上,不良奶粉厂家草菅人命,都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段落。
2008年9月,让国人骄傲“梦圆”的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不久,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让人气愤的是,早在当年年初,三鹿就已经接到消费者投诉,而中国首例因食用奶粉患“肾结石”的婴儿在6月即已经确诊。此后,全国陆续出现“结石宝宝”。更要命的是,经过有关部门统一排查,国内乳业大鳄纷纷现出原形,原来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已经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坚强”的成年人或许对吃各种“毒食品”已经麻木,但当黑手伸向那些弱小的婴儿时,恐慌还是不可遏止地袭来。一时间,国产奶粉不再被相信,各大医院挤满了忧心忡忡带孩子检查身体的家长,到香港、日本甚至是美国抢购奶粉、代买奶粉蔚为风潮,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逐利是商人的本性,但未必就该是原罪,只是当黑心商人与无力的监管“团结”到一起,食品安全成为中国人恐慌的重灾区之一就已是必然。
环境污染和民意角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另一个恐慌之源来自环境污染。这多半与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关。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绕城而过的松花江无疑是城市的一大骄傲,那首优美的《太阳岛上》,更是唱出了哈尔滨人对松花江的喜爱之情。但同样是这条松花江,最近十年却先后两次成为哈尔滨人的梦魇。2005年因上游吉化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导致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全市居民的恐慌,400万市民抢购饮用水和食品,更有人离市避难。五年后,同样的恐慌再度袭来,上游洪水导致七千化工桶进入松花江,抢购饮用水或离开这座城市,再次成了人们恐慌心态的真实写照。
在河南杞县,2009年7月,有媒体报道了网上热传的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被传泄漏事件”,后经核实并没有发生泄漏,而仅是发生“卡源”故障,但却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逃亡。一些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堵满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后来当地警方拘留了转帖网民,但对于信息公开是否存在问题却没有明确说法。
出逃避难,成为很多人面对本地环境污染恐慌后的第一选择。但也有的地方人们虽然恐慌,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面对,比如厦门人。
2007年,一个庞大的化工项目拟在厦门建设的消息令众多厦门人深感不安。虽然早就对此有所耳闻,但当这个名为“PX(对二甲苯)”的项目即将落户,恐慌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梦魇。由于担心项目影响5公里半径范围内超过10万居民的生命安全,厦门人选择了主动迎战。当年6月1日和2日,超过两万厦门人连续两天上街“散步”。最后,该项目不得不放弃落户厦门。有媒体随后称,喷薄而出的民众意见,阻挡了一个庞大的化工项目。而厦门人,更是因“勇气和理性”获得多家媒体的“年度人物”殊荣。
恐慌面前,普通民众需要的是冷静应对的勇气,而当民众产生恐慌时(甚至恐慌发生之前),掌握信息的部门需要的则不仅是勇气,还有披露真相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