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十二五”发展攻略:解析24道考题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1/3/29 9:35:46   
>>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网事:揭开股民百万资金被“钓”的黑幕 ·保障食品安全能都靠自己“养猪”吗
·奢侈品的中国价格谁说了算? ·浙江炒房团撤离北京转战二三线城市 自曝投资四怕
·百度文库道歉无诚意惹不满 作家不买账维权到底 ·3000点 一停二看三通过
·“限购令”下三线城市楼市现“春寒” ·投资需求推动 白银价格仍将继续攀升
·券商非现场营业部设立标准将出 新设网点将优化 ·全国多地现打车难 "司机荒"折射出租车业"潜规则

  “转变发展方式,最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以为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如果不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条,我们现在制订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以此回应了记者对“十二五”规划或将执行难的担忧。

  这是来自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判断。

  决策与执行,两个最基本的政治概念。在地方,其执行与中央的决策之间,“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并不罕见。

  大国治理,决策的执行力当然关键。地方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决定了决策者的政治期望能否最后实现,最终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为确保决策被执行,地方政府责任制或行政首长责任制,严格责任制甚或最严格责任制逐年被强调。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行政体制显然有它的优势。

  当然,执行有执行的难处。换而言之,执行者有执行者的立场和考虑。执行者的局部立场与中央的全局利益并非总能时刻保持高度合拍。

  这样,决策的形成过程显然不可忽略: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度,如何于上下形成政治共识,如何使这种共识尽可能地回应和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一切当然对能否“落实”影响重大。

3月2日,北京一过街天桥上快速路过的行人留下虚影。CFP

  观察中国的决策程序模式,“十二五”规划决策形成过程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五年规划编制过程比规划本身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的国度,如何集中人民的智慧,形成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是没有先例和成功经验的。”

  作为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如此总结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最多,程序也相对复杂的发展规划”。

  规划形成:“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

  整个规划历时两年半,经历了11个步骤三个阶段。

  规划制订的第一个阶段当然是基本思路的前期研究,这或许是国际上超大规模的前期研究。

  “从2008年就开始进入到前期的研究,当时国家发改委委托设立了82个课题,进行公开招标,发改委正是基于这80多项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底形成了上报国务院和党中央的‘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胡鞍钢是其中一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汪玉凯也参与了行政体制改革部分的调研,全国70多家比较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均参与其中。

  在基本思路基础之上,2010年初,中央和国务院联合成立了“五年规划起草小组”,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李克强副总理为副组长。胡鞍钢发现,这与1995年很相似,当时是李鹏总理任组长,朱镕基副总理任副组长。“这样的安排使得我们的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并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

  这是第二个阶段,纲要框架的拟定阶段,准备纳入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对“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进行测算,更重要的是,也对支撑“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做了一些初步的安排,直到2010年8月底形成了规划的框架草案。

  “2010年10月份召开五中全会,8月份才最终形成主题和主线,应该说主题和主线形成是非常晚的。”汪玉凯说,这中间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起草小组的近百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规划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全国进行重点调研、召开座谈会,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讨论,再经过多次征求意见,最后才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稿提交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进行审议。”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等各方面进行广泛调研。据公开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参加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时透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大概用了5次,每次用半天时间来听取意见和建议。副总理李克强大概用了10次会议,把所有的意见和建议给各个部委,才写出第一稿。”等到第五稿的时候,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后,分发给各个省市。“各省市、各党派中央、各社会团体进行讨论提出了意见,温总理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听取这些意见后形成第六稿。”

  这是一个和地方进行研讨、对话的过程。最后的建议稿中也广泛地采取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意见。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完后,温总理亲自组织了五次座谈会,分经济、科教文卫,涉及专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方面形成意见后,开始制订“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

  “几经修改,虽然框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文字的叙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得最后反映了更多人的利益。”

  胡鞍钢总结这一复杂的中国决策程序模式,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意见分散,之后意见收列,进而意见对峙,最后形成共识,经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中央与不同部门的协调。

  当然,在胡鞍钢看来,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十二五”决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国家发改委要分别到各地方开片会,又组织开规划会议若干次,各省分管的副省长和发改委主任都会参加。”

  当然,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想法还是会不一样,例如地方想增长快,中央则希望速度能慢下来。

  汪玉凯认为,“中央与地方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是必然的。但在达成‘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这个共识上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说,我们已经逐渐建立了一个中央与地方协商的制度化机制。”在将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与1月25日发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作一比较之后,胡鞍钢得出了“中国远比美国在决策机制上更加制度化、更加科学化、更加民主化”的结论。

  他认为,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和地方协商”。这直接导致了咨文中的相关政策遭到一些州的明确反对。

  增加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商,对决策的最终实现显然重要。在胡鞍钢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个五年里,各项目标的完成程度分别为75%、64.3%和86.4%,“在这个改进的过程之中,增强协商很重要”。



责任编辑:cprpw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