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分每秒的行情确实包含了一些信息,而且在经过精密的测算之后,这些信息有可能能够组成有效的交易策略。我们曾经在一个高频交易模拟测算中发现,上证综指每分钟的交易价格在20到40分钟的长度内有相当强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在美股则是完全缺失的。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所得到的结论不是通过盯盘得出的(甚至最初的构想也不是通过盯盘,而是通过假设得到的)。这个结论是经过十数个工作日的模型搭建、数据整理、参数最优测算得出的。我们先后测算了几千组不同的参数、十几万行的数列——这绝不是光凭盯着行情机所得到的记忆和感知能够实现的。
是的,正如上面的例子,对于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分析。这些可以通过逻辑的缜密推断、通过历史的类比、通过数据的挖掘得出,但很难通过感觉。同时,行情机所带来的跳动的数字,恰恰是这种研究和分析最大的敌人之一。想想吧,每个人每天只有24个小时,而精力最旺盛、最有热情的研究员,能够专心致志用作研究的时间大概也很难超过10个小时。如果我们的思维在这仅有的时间里有5个小时被行情机上跳动的数字所干扰,那么利用剩下的几个小时,我们又能做出多少有用的分析?
在我终于明白了紧盯行情的无用以后,就在自己的桌上放了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天只可以在收盘前15分钟打开行情机看一眼大概。无独有偶,在给自己定下这条规矩几周之后,就看到期货界的青泽先生,也在去年写过类似的一篇博文。那么,如果连期货那样波动巨大的东西,都不需要频繁地盯着行情机,又何况股票呢?所以,请关掉你的行情机,细致的去研究和分析,为投资做一些真正的努力吧。(作者单位:信达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