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低迷 公司农户都不妙
“最近的日子是养鸡十年来最不好过的。”面对一年多来持续低迷的行情,王光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所在的晋州市凤雏养鸡专业合作社是当地较大的三黄鸡养殖合作社。最近几个月鸡价都徘徊在6.8元/斤,公司连续多个月没有利润乃至亏损,这是5年来从未有过的。
王光亚在养鸡业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当年禽流感的时候,合作社旗下的养殖公司也曾严重亏损,他都没有怕过,可眼下却有些心慌。“当年亏损是短时间的,疫病控制之后,由于鸡存栏量减少,鸡价必然回升,亏多少肯定都能赚回来。”然而眼下的亏损不同以往,“整体出栏量大大供过于求,如果不加以控制,鸡价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回升的希望。”
王光亚认为养鸡出现亏损的原因,首先是饲料价格“疯涨”。据他介绍,养鸡的主要饲料是玉米,玉米的价格一年多前是1400元/吨左右,现在已涨到超过2000元/吨,升幅超过40%。另外,养鸡所需的其他维生素、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价格更是涨得离谱,上涨了1倍以上。饲料支出占养鸡成本的60%,因此饲料疯涨吃掉了养鸡的大部分利润。
公司亏得厉害,受到合同保护的农户也未见得就能稳赚不赔。新乐养殖户潘宇向记者介绍了某些公司坑农户的一些手段。公司与农户合作时,公司方往往会通过饲料营养成分比控制鸡的成长速度以此应对市场。按照合同规定,鸡一般106天可以出栏,均重在2.7斤。但他发现,鸡养到110天就不长肉了,超期更是一元的饲料只能长几毛钱的肉,养得越久亏得越多。不过,公司超过期限才收鸡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服务部说一声没客户,养殖户就要乖乖继续赊饲料。
潘宇给记者算了笔账,按5000只鸡的养殖规模,每天要投入20多袋饲料,如果按合同规定以每袋119元计,养殖户每天要亏800多元。更有甚者,公司通过变更饲料配方改变鸡的料肉比,养殖户每只鸡本来按合同可以赚2元,只要料肉比从正常的3.8上升到4.3,利润就完全被多消耗的饲料吞噬了。“表面上看,合作户比散户处境好,至少不亏本。但实际上,饲料都是公司提供,公司可以通过饲料从农户身上刮取利润,减少自身亏损,农户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
产能过剩 公司陷入恶性竞争
王光亚认为,养鸡行业的门槛过低,使得其他行业的人很容易参与进来,而“公司+农户”模式也很容易被模仿。“只要有钱,谁都能养鸡,反正拉到几十个农户就可以成立公司。”不可否认,现在养鸡业产量过大,也来自于“公司+农户”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王光亚介绍,公司做得越大越能得到扶持,他表示,自己这种小公司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生存只会越发艰难,甚至有可能考虑逐渐淡出。
事实上,退出并不容易。“公司+农户”之所以被大量复制,与其本身制度设计框定了公司与农户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无关联。农户与公司合作,必须缴纳一定押金,并在场地、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资金。通过此种方式,农户被公司“套牢”,在未收回成本之前,农户不敢轻易退出。即使无法实现利益最大,至少可以规避市场风险,“维持现状至少不会大亏,完全退出,则意味着前期投入一定无法收回。”对公司而言,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控制利润的产生和分配方式,并通过整条产业链获取利润。扩大规模是获得利润的前提,因此,即使在行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也愿死撑。在此种境况下,看似不理性的产能扩张却是公司与农户最理性的市场策略。在“公司+农户”之下,被套牢的不只是农户,还有公司。
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农户,各家公司陷入恶性竞争,往往一家公司在合同中承诺给农户每只鸡1.5元的利润,另一间公司就可能开到每只鸡2元,恶性的价格战往往导致两败俱伤。
“公司+农户”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欧小明教授认为,“公司+农户”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而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是产业集聚之后产生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家禽业在整个农业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资金回收时间较短,投资者会更多地进入这个行业。他认为,“公司+农户”不可能解决养鸡业出现的所有问题。要解决眼下的难题,还要靠行业本身。首先,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企业运作,最好能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提供更及时的市场信息和预警。
欧小明认为,行业内部企业兼并不可避免,汰弱留强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由于家禽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种兼并可能会对相关的农户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单纯的兼并不适合。建立行业同盟是最好的办法,在国外,行业协会起到了很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之下,行业协会很难拥有类似国外行业协会那样的权力来制约企业。
欧教授以美国为例提出,当地的养鸡行业协会每年都会提前划分好所有会员公司的产量,大家一起把产量控制好,才能维持好价格。他建议,削减产能利用率。具体做法是,公司每卖出一批鸡,增加20天的空栏期,这样既可以避免流失农户,也可以减少20%的产量,从而稳定价格。“如果行业还不能形成共识,最后只能拼谁手里的钱多,寡头企业的趋势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cprpw